写得太详细了,好在本来就是说细节。因此,大家都能够感受得到的东西我就不再提了,比如摘叶杀蝶,需要补充的是,这一幕是真田第一次与万斋的对手戏,之前两人都是独自表演。在特典里有一个很好的镜头,晴明站在廊下,回身,上下打量了一下道尊,这个镜头里眼神中的漫不经心和胸有成竹都表现得很有味道,可惜电影正式版里删去了。个人觉得两人间的对视其实不需要,也并不符合晴明那种淡淡的、世间万物与我无关的个性,反倒不如这一瞥来得有余韵。因此,事实上这一幕对视戏,万斋的表现没有广之好,广之的气势在这里得到了更加张扬的发挥。
当然,这一幕也是博雅和晴明的初相见。博雅为蝴蝶求情的慈悲,应当说是二人友情开始的先兆。不过这个时候,二人间的互动也并没有太出彩,真正好看的,是素手摘叶、吹叶念咒时干净潇洒,以及大臣惊慌逃走时带有鼓点的配乐,实在是配得好极了,阴2里则罕有这样好的原声。
第二幕、瓜咒(基本上是心理分析,笑)
认真说起来,瓜咒一段在整部电影里,是最没有关系的,跟生成姬的故事、以及与道尊斗法的主题都没什么联系,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段,晴明与博雅这两个人的情谊就没办法表现。因此这一段完全可以看作是专门为了塑造人物性格而设。原著里梦枕貘用了许多篇幅介绍两人之间的那种气氛,然而这是电影,不可能按部就班地一一道来。两个人因为什么原因走到了一起?又因为什么原因结成了知交?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它突出交待一下。
于是导演选取了这一个角度。现在是在大臣的庭院里,博雅对着瓜傻笑。此时两人之间还刚刚在廊下见了第一面,而这一面过后,留在两个人心中的印象是不同的。博雅的心中,应该是排斥加上一点畏惧,看看博雅说“听说他妈妈是狐狸”时的表情,就可以了解。毕竟这个神秘莫测的人物那样轻易就杀死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而且脸上还一直带着微笑(残忍)。
晴明的心理呢?电影没有直接表现,但应该是与博雅大不相同的。在原著中。这两个人之间,晴明永远最了解博雅,甚至比博雅自己还了解他身上那些特质;然而博雅并不了解晴明,至少不象晴明对于他那样了解。唯一肯定的是,这时候的晴明已经开始捉弄博雅了。对于一个只见过一面的人,这样的捉弄表明,晴明在对博雅的了解超出了那一面的范畴。所以在电影里可以看到,晴明对待博雅的态度已经很象是熟悉的好朋友了,相反博雅却还有点慌乱有点生疏。
剩下的问题是:博雅为什么愿意接受大臣的请求?从这个层面剖析,也许可以看到博雅心底深处另一层隐藏的东西,而这一点恰恰和以上的分析相反。博雅是个“天然儿”,其实他有一种超越阴阳师能力的直觉和本能。在原著里也可以看到,笨拙的博雅往往会用不经意的一句话解开困扰晴明的谜团。这种能力晴明清楚,博雅自己反而并不太明白。事实上,博雅的本能并不排斥与晴明的交往,或者说,他的直觉让他认为,晴明这个人其实是可以亲近的。“为什么偏偏是我?”博雅在车中茫然地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他的理智的逃避和潜意识的亲近之间的对话吧。
心理分析扯得太多,还是说电影吧。很多人喜欢晴明家中那一场戏,比如说“我看起来真的象狐狸吗”的时候不怀好意的笑脸。不过那一段给我的感觉有点过了,不如第二部开始晴明拿了扇子忍住笑看博雅盯着和尚发呆那一段自然。当然,对于蜜虫的解释应该是两人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从这时候开始,博雅才真正打消了疑虑,不再与直觉抗衡,而是放心地信任了晴明。
接下来的瓜咒,晴明从树上摘下瓜来的时候,眉上挑,歪着嘴,实在是太可爱的表情。这时候的晴明已经完全摆脱了廊下面对朝廷官员时的做作的拘谨,开始生动起来。而手拿着蛇的时候,偏头——噘嘴——逗弄——吓唬大臣,这里的动作表情也是一气呵成,表现得好极了,个人认为是野村万斋表演的最好的一幕,一举一动中无不包含着“我早知道,就是不告诉你”的恶质顽皮。(实际上,我也是从这段开始,抛弃了原先“看电影”的正念,进入了“看万斋”的邪念……)
补充一下,晴明归来后站在桥上看双星相会那一段,是拍摄时的第一个镜头。看特典,这一个镜头就拍了一个下午带半个晚上。原因是狂言出身的万斋舞台表演痕迹太重,一下子不能进入电影那种生活化的方式,不过他自己也很快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这个镜头比起其他镜头来,确实要差一些。同是说“有什么事要发生了”,第二部的片头,那个喝酒挑眉的动作,基本上就无懈可击。能够不动一根指头,单凭面部表情的变化就吸引别人的目光,不得不说是长期舞台训练的结果。
第三幕、佑姬
境由心生,这句话一点不错。看见双星相会,沉浸在恋爱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安倍晴明及相关】)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