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世界中的历史,就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潜藏着的异变。澹台氏在列国之中的隐忍挣扎,也就此开端。
云州之外,有一圣山,谓之东明古,启遂以此为国名,而称东国,他自己,也成了开国的东始公。
此后,争雄的时代开始。
如果说春秋之世,诸侯还只是想争霸,那么到了战国,大国诸侯,就几乎都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而要群起称雄了。既因中原的弱国都已渐次夷灭,而大国之间再无复缓冲。而土地又日趋集中,人民又日多,兵甲亦盛,而战争遂更为激烈了。春秋时的诸大国,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到了战国,则能够争衡的,不出十余国。
秦国的强盛,非一蹴而就,而六国的兴衰,亦非一时而成。
其初,秦之盛是由献公奠定,而孝公达成的,在于其实行的商鞅变法。而同时,魏文侯任用吴起等贤臣,尽夺秦河西之地。后楚悼王用吴起,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亦称雄一时。而悼王死后,恰入战国头一个世纪,一个轮转,魏惠王代楚而起,拔赵都邯郸,又伐赵,虽为齐兵所败(桂陵之战),又逢秦人收复河西,在放弃安邑而徙都大梁的情况下,仍能在前342年的逢泽之会(魏国彰显霸主地位而会列国朝见周天子的会议)上称霸。
但在第二年,魏将庞涓进兵齐国,受了孙膑的减灶增兵之计,而于马陵大败,十万人被歼,庞涓自杀,而太子申也被俘。于是齐盛代魏起,在宣、湣王两代之时,俨然称霸于东方,而湣王时尤盛。
相传苏秦约六国合纵以摈秦,即在湣王之际,而这时候,天下的纵横家就要崭露头角了。苏秦是周人,东去齐国,那时,周室是深受秦人的压迫的,从西畿出去的人是众多的,这时,就有另一个人,伴随着纵横家的脚步而向东方去了。
这个人,就是中家的创始人——中阳。
战国七雄,韩魏之地都较小,又逼近秦,处四战之地,故其情势遂紧急,燕赵又相距中原较偏僻,战国时代,真正最强大的,自然还是齐、秦、楚三国了。而楚又处南方之中,似乎声光更在齐秦之上,而与其交恶的敌手,怕也是最多的了,这样的话,就无怪各国之间不管合纵连横如何,到底还是要陷于互相猜忌的境地,而至于尔虞我诈,互相欺骗了。
秦人使张仪骗楚,或是可以看出其实是齐秦合力以谋楚的,而楚怀王被欺,两次伐秦,大败而失汉中,其后再次被诱入秦议和,又为秦昭王所扣执。这样一来,齐人又合韩、魏以伐秦,败其兵于函谷(中原入于西地的隘道东口)。公元前296年,怀王死于秦,齐又合诸侯之兵以攻秦,则湣王合秦谋楚,又以此为秦国之罪而伐之,其手段亦可算狡黠了,之前的诺言,全成了烽烟了。
在此之际,而中阳入云国,见其势衰,终只能是看着齐国在东方的举动而无所作为,便去了东国,而为掸公所留。在东国,中阳以纵横家的身份出入,而掸公能看透了这个年轻人的心思。掸公常与中阳论时势,他的很多理论,确是令掸公甚感惊讶,既他的想法早已是远出于局限在七雄之间了,而是深论人民之性,世道之崩毁,最重要的是,他也看透了掸公韬光养晦的心思。
就是在云州的东明古山上,中阳把他的思想全盘托出,而掸公也把他的想法说与他。
中阳先是谈到东方的形势。当时在东方,是全听命于齐的,而云国只能是屈从于齐的淫威,过去它本是周人插入东夷之中的一颗楔子,是最为继承周王室的礼仪的,就像那位圣人,他留下了《诗》、《书》、《礼》、《易》、《乐》、《春秋》,而独《乐》亡佚,为何乐亡佚?礼乐是用来使人陶冶感情而能让自己不偏不倚的生活于这个世界上的,可是现在只剩下礼,而不存乐,这就是人性的亡失,是所有的经过努力想要教化人民都还是会失败的原因,是所有这个世界只有欺诈险恶的缘由。既然乐已亡失,而人们还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人?
既然不能成为一个善人,那么想要战胜恶人,就只能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恶的恶者,来毁灭这一切。天下人既然都怀着一个自私的心,那么周室的天威尽失就是必然的了,这是人要亡它,而不是天要亡它的!
所以,幽王之时,官守尽溃,而士几走死,公卿大夫就流散于列国,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学说了。
现在这个礼仪之邦也无能为力了,那么于雄国之中,就只能苦心挣扎,而求保全希望。既然想要图存,就要习法家之为,而做最严酷的事,又要善窥人民的心思,而令其顺服忠诚。既要存留希望,就要使民节俭而有善心,对于其恶的,要严以打击,决不能让恶俗之fēng_liú传,如此则就国灭了,人民依然能够怀感念之心而继续存其遗志。
总而言之,这就是中家的思想,原是要使一人使一国做到随心生活而又忠于大义,满怀理想又要牢记现实,感情待人又要严行法律,行事要居中,不到关键一刻,而不对任何事物妄下断论。但在当时的情势之下,就是要依一个甚为严酷的计划了,要使人民意识到绝望的现实,不以决意的心思,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既云国依于齐,而东国附于云,在战国之初,东国还是云国忠实的附属的。但是时过境迁,至于一百多年的大乱后,则云国终于丧失它曾一度在中原巧妙与强国周旋的能力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9745/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974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五章 铜雀(11))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左开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