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的思想之所以在当时如此受到重视,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经历了这些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灾难后,张文的本性很快发生了改变,他开始以一种更为现实的态度来解决当时东北未来的问题。在李奉的理论之上,张文更以广泛的理解阐述了更为详细的观点。在李奉的基础上,张文更明确的对人性构造进行了解构,在他看来,人性是分为三性之格的,即人性是由本性,劣根性,宿命性三者构成的。本性,即人类共有的最初最原始的生存原则,张文认为这其实一直都是被隐藏的,是隐藏在劣根性与宿命性之下的,它往往就如同潜意识一般,对人性起着潜在却十分微妙的作用。劣根性,即人的劣性,儒家是认为性本善的,而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人是恶的,因而犯了原罪,而在三义两论中,人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没有所谓真正的善或恶。而劣性就是人无法抹去的消磨不掉的顽劣之性,这是人所无法摆脱的,相反它随着**的膨胀也会越来越大,直到把人自己推向无法逃避的毁灭。宿命性,就是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对事物态度发生的转变,这往往是真正意义上的灾难或战争或很震撼人心的事情所能造成的,然而这一旦造成了也就会成为人一辈子根深蒂固的想法,直到它变成**,最终将人格导向毁灭。如上所述,张文的想法不外乎意味着,人的一切想法都是一种**,但它却是在各种人格的斗争之中而产生的,并最终让人或好或坏的死亡。
张文的思想无处不散发着对人性的悲哀与伤感,或许此时的他也该理解老人说的话了。人总是奋斗着,可能都是为了**,那么它好坏的区分就难以判断了,有些人就是如此,当他发现自己的本性之时,他已经不在了。
张文蹒跚的脚步依旧回荡在空旷的大地之上,或许他早已忘去了对花女的思念,或许他已经抹去了对那人死的记忆,但是路依旧要走下去。那么多人的离去,再也没有打倒张文,他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他一定要活下去,因为自己是唯一的证人。
虽然获得了又一次的新生,但张文仍然还是失意无比,他决定不再向前走,因为海浪已经告诉自己,前方是浩瀚无尽的大海。于是张文决定重新返回,他发誓一定要活着回到沉塘之底,完成自己毕生的愿望。于是,张文再度踏上了路途,他的每一步都变得充满了意义,心中的目标让张文克服万难,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最后他挺过来了,可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当一切就要过去时,他再一次看到了人性的可悲之处。
[就,,9!]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9745/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974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五十八章 堕入深渊 醉生梦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左开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