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像久饿之狼一般,瞬间扑向了米袋,生生用手撕开了袋子,一粒粒乌黑的大米露了出来。只见那人抓起一把米,像看到了无价之宝一般,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张文的笔触已经不敢再往下画了,画中的那人已抓起米来就往嘴里送,就像张文正在看见的一般。这,让他甚至想起了鸡吃米,他怎么也没想到,人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他不敢再画了,他想离开这儿,离开这个恐怖的世界。那人一把米送进了嘴里,顿时他双眼惊突,他的双手抓狂起来,扒在自己的脸上,血痕一道道显露出来。咽喉中的米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让他躺在地上四处翻滚。他苦苦的站起来,然而殷红的污血顿时模糊了他的眼睛。那一直摆脱不掉的惨叫再次钻进了张文的耳朵,而这却是最令人震撼的一次。张文的汗如流水一般淌下,天地上下霎时间乌云笼罩一般,张文最不愿看到的一切再次出现。那人的血液已经污浊不堪,双眼顿时也流出了许多的血,痛苦的嚎叫从没有停止过,只见那人的双耳最后也流出了黑血,这震撼心扉的一幕真实的摆在了张文眼前。大地之上,狂风四起,黄沙漫卷,那人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张文的身体变得冰冷,他也跪在了地上,双眼变得无神,空灵一般。张文的脑海开始追忆过去的一切,高格,老人,花女,眼前的人,一个个都离自己而去,他多么想让自己也消失在这世上啊,可从没有机会能让他死,他已经扛不住了,他不想再活下去了!张文疯狂的拿起笔刺向画上,血一般的墨水正好从那画中人的心上四散奔流,这一切都最终并彻底的冲垮了张文的心理。
“已经完了,已经疯了!”张文丢下所有东西不顾一切的逃着,他不知道该去哪儿了,但他知道的是,自己想要摆脱这一切。十天,仅仅十天,张文丢掉了一切,他不想再回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了,可他却一辈子也无法忘去那些让他刻骨铭心的记忆。或许这就是他作为人的脆弱,我们总是或多或少抒发过悲伤或欢喜,可那都不是真的,我们只是活在所谓期盼和希望之中,可是到死也永远盼望不到。
“可能,这就是灾难和战争吧。每当我们总是强调自己的痛苦之时,我们真的痛苦吗?每当我们总是强调自己的疯狂之时,我们真的疯狂吗?无论是什么,我们都是活在被遮掩了的世界当中。我们总是在欺骗,在反悔,哪怕是再严肃的态度,我们也只是把迟早要到来的一切推给后人。我们造福了谁?该降临的迟早要到来,无论我们做再多,也只是一样的结果。因为,挣扎越多,付出的代价也是一样的。我们总是吹嘘一件事的重要,可是我们的心真的去正视过吗?我们是人,我们不是万物之首,我们不过是苍宇之中被抛弃的一部分。我们的**让我们无比膨胀。人都有死亡的一天,可是我们却把更多无畏的死亡推给更多的其他人。我们从没有真心显露出自己的本性。”
“直到灾难真正降临,我们才会露出自己的本性。那时候我们连解释的机会也没有。**从始至终都在改变,可本性却从不改变,相反它膨胀了。光明将我笼罩,我却发现自己身处在更大的黑暗当中。”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逝之后……
其实,后世在评价张文时,常把他和李奉相提并论,称为双壁。著名的三义两论其实就是指他们二人的思想。人们时常认为张文与李奉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的确如此。作为绥国的李奉,张文的思想的确和李奉极为相似,因而两人后世处于平起平坐的历史地位。他们都是在乱世之中受到过巨大打击和创伤的人,思想上充满了对社会的排斥,恐惧,批判。因而,两人的作品都表达了要对社会进行一番改变的想法。但不同处就在于,张文强调入世,改变社会。李奉强调出世,报复社会。这就让两个人的思想都十分纠结,一种独有的思想感情就体现了出来。但也正如他们自己所想,到最后他们都屈服于现实了。张文的思想其实**成派,但因与李奉思想相同,于是出现了两义――憧憬主义与追忆主义。憧憬主义,在高格的时代被广泛应用,主要就是对当时的青年对想要改造社会的想法的阐述,憧憬主义强调要有充分的信心去改造世界才能成功,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积极地进取。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坚定的目标,为一个理想的社会而奋斗。憧憬主义这种憧憬的概念在那个年代异常盛行,但事实证明想要靠非暴力运动改变那时的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追忆主义取而代之。追忆主义,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9745/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974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五十八章 堕入深渊 醉生梦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左开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