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定律能够确定轨道上各点的速度的变化,但不能确定轨道的形状。在他得出面积定律的最终表述的前一年,开普勒实际上就摒弃了行星运动轨道是圆的假说。1602年10月他曾写道:“行星轨道不是圆。这一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有两边朝里面弯,而相对的另两边朝外伸延。这样的曲线形状为卵形。行星的轨道不是圆,而是卵形。”
在作出火星轨道是卵形这一结论之后,开普勒又花了3年时间才确定它的轨道实际上是椭圆,当这一结论确立时,他写道:
为什么我要在措词上作文章呢?因为我曾拒绝并抛弃的大自然的真理,重新以另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从后门悄悄地返回。也就是说,我没有考虑以前的方程,而只专注于对椭圆的研究,并确认它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假说。然而,这两种假设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在下一章我将证明这一点。我不断地思考和探求着,直至我几乎发疯,所有这些对我来说只是为了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行星更偏爱椭圆轨道……噢,我曾经是多么的迟钝啊!
开普勒用了10年多的时间才发现了他的第三定律,即任何两个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他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1618年,开普勒在他的《宇宙的和谐》一书中表述了这个定律。下面就是开普勒自己对发现这个定律的描述:
准确地说,就是在1618年3月8日这天,这一结论显现于我的脑海中。但不幸的是,当我试图用计算来证实它的时候,我又以为它是错误的,因而我抛弃了它。5月15日,这个念头终于又回到了我的脑海中,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使我豁然开朗。它与我17年来对第谷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所得出的数据吻合得如此之好,以致刚开始的瞬间,我感到我好像在梦幻之中。
至此,开普勒呕心沥血的漫长而艰辛的追求,终于结束了。
在他的第一本书《宇宙的奥秘》中,开普勒就说过:“但愿我们能够活着看到这两种图像能够相互吻合。”22年后,当他发现了他的第三定律,从而使得他的梦想得以实现时,开普勒在《宇宙的奥秘》再版中加进了这样的注释:“22年后,我们终于活着看到了这一天,并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至少我是如此;并且我相信梅斯特林(lin)及其他人将分享我的快乐!”
【行星磁场】
·行星磁场成因的一种假说
关于行星磁场的产生机理,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关于它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假说,这些假说虽然能够解释一些现象,但都有它们的理论缺陷。为了揭开行星磁场之谜,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希望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下面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根据现代电磁理论:磁场是由运动的电场产生的。就电场产生磁场产生的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
1、分子电流----分子、原子内的电子绕核旋转而产生磁场,这是永磁体磁场的产生机理;
2、普通电流----这是普通电磁铁产生磁场的机理;
3、点电荷的机械运动----这是罗兰实验中罗兰盘产生磁场的机理。
所以,行星磁场的产生无非就来自于上面的几种原因;
一、由分子电流产生(即传统的永磁体假说);
此观点认为:行星内部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铁镍质的永磁体核心,是它产生了行星磁场。
对于这个观点有人提出了否定的理由:他们认为永磁体是有居里点的,即永磁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将失去磁性。铁镍永磁体的居里点约770摄氏度,而许多行星内部的温度普遍超过1000摄氏度,在这个温度下铁镍永磁体早已失去了磁性。所以,行星磁场来源于行星内部永磁体的观点已逐渐不被人接受。
二、由恒定电流产生;
该假说认为地核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等离子体。行星核中央部分由于高温高压而将电子“挤”出来,使它带正电荷;行星核外层是一个全部由电子充满的壳层,这个壳层是超导体,是超导体永不衰减的电流产生了行星的磁场。
这个假说符合一定的科学道理,也能解释一些现象,是一种比较有前途的假说。
三、个人的观点:由做宏观机械运动的点电荷产生。也就是和罗兰实验中,罗兰盘的磁场的产生机理是一致的。
就前面的两种假说而言,它们都难以解释行星磁场的强度和行星的自转密切相关的现象。而从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来看,行星的磁场强度和行星的自转似乎是密切相关的。例如:金星,它和地球其它参数很接近,但是它的自转速度很慢,几乎没有磁场;而自转周期很短的行星几乎都有强磁场,如:木星、土星。所以,本人的观点是:
行星的磁场来源于本身所带电荷的机械运动。
也就是行星的某个特定的区域由于某些物理、化学原因而带上了某种电荷,这些电荷随着行星的自转而做圆周机械运动,这种圆周机械运动的电荷必然产生一个磁场,这个磁场就是该行星的磁场来源。
关于所带电荷的来源,这里有两个不成熟的观点:
一:从太阳风中不均等的俘获带电粒子
二:压电陶瓷原理,从行星的核心部位压出电荷
观点一,电荷是来自于太阳风。
当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行星假说】)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