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
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
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
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
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
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
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
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
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
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
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
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
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
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
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
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
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
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㈠、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
“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
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
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
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
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
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㈡、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
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
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
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
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㈢、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
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
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
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
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
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
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
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
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
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
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
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
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
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
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
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
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
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
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
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
那?如果你看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佛学基础知识】)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