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
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
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续
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
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
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
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
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
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
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
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
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
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馀涅盘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
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
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
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
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
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
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
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
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
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
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
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
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
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
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
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
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
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
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
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
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
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
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①、“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
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
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
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
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
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
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
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
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
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
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
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
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
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佛学基础知识】)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