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神话传说- 【东夷】(3/3)

文/五色神光
神话传说 | 本章字数:1195  | 神话传说txt下载 | 神话传说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变身霸道猫女总裁黄昏的第一章[综]我们和离吧老婆爱逃家:带上儿子去抢亲我的美女班主任庶女皇妃盛世灼华天生反派星夜咏叹娱乐圈上位记仙木传奇医锦还乡
,以至于一些从西部边疆迁入西南的非诸夏族群后世也被为蛮了。狄,也就是商代的鬼方,鬼方,应该就是周代的隗姓赤狄人,周人称之为狄,北方的非诸夏人都被称为狄,所以又有白狄,长狄,还有周王族同族的姬姓之狄。到了秦汉以后,匈奴这些和鬼方人毫无关系的人也被称为狄人,同样的张冠李戴逻辑,韩人、倭人竟然也成了东夷人。我们要说,这真是周人的“‘创造’的遗产”。

这种观念还造成一个巨大的混乱,那就是古文献中民族谱系的混乱。事实上,尽管有条件区分、记录得更好,但诸夏人除了关心自己却并不十分关注周边族群、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生活,他们的要求一个是要求对方服从,一个是对对方的漠视。在这种要求下,日常生活中,对对方的称谓简单到只需要一个泛称加上一个方位而已。不但是对其他民族认知的混乱,文献中还留下了对汉语集团族群的混乱,比如秦人,秦人是汉语族群,但是他一会儿是夏,一会是戎,如此反复,直到最后汇入成熟的汉语民族——汉族。可见,周人建构的华夷观念不但阻隔了汉语民族和讲其他语言的民族,还把很多汉语族群划到和异语言的“夷狄”同等的地位,比如莱人,秦人等等。

这种混乱延续到今天,解读古代文献的时候,很多学者,比如徐旭生,他竟然发现了上古的系统的壁垒分明的华夏、东夷、苗蛮集团,真是笑话。司马迁掌握的材料不比你徐氏多,怎么他就没发现了呢?此例一开,各种牵强附会的划分纷纷出炉,我说,“都是汉语人,何必煎太极?”

说到山东的古汉语人,传说是少昊后代的嬴姓族团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是此族团主要活动于山东中南部以及江苏、安徽中北部。商代的夷方应该就是此集团部分成员在淮河流域建立的方国,夷国灭亡后,遗民建立了很多小国,其中最大的是徐国,是嬴姓的嫡系后裔。周朝时,徐国君主偃王称雄淮上,招了周朝的忌,被穆王讨灭,成为周的子国,和山东的郯国同一等。

说到中国的文明起源,自仰韶文化6000年前衰落,以山(太行山、崤山)东为活动中心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文明的主源,商夏王国均源自这个文明系统。在山东大平原的东部和南部边缘,这种较久远的文化传统的某些方面甚至延续到春秋战国年代。但是很显然,这种文化和商周文化同源异流,只不过前者日渐繁盛,后者日渐衰落但保留了某些古代印记而已。

我们把大汶口-龙山文化称为甲,商周文化称为乙,“山东”大平原东南部边缘的族群文化称为丙,那么可以说,乙丙都是百分之百的继承了甲,只不过乙比较争气,不但继承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最后成了中国的主流文化,而乙因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虽然继承了,但是没什么发展,又不断受到乙的侵蚀和吸引,所不同的是较长久地保留了甲的某些原始风貌而已。乙丙两个系统虽然同属一个语言集团,但在周朝因为华夷观念下,竟然被区隔了。在今天,某些人不但不把这种虚构的、虚妄的区隔抛之脑后,还要把这种周人发明的区隔倒推到周以前,岂不是越走越远?荒谬之至!都是汉语人,何必煎太极?


状态提示: 【东夷】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东夷】(3/3) 返回《神话传说》目录下一章:【三苗】(快捷键→)

推荐阅读九星霸体诀战神狂飙脑海里飘来一座废品收购站从呆毛王开始公开处刑屠龙之前就读过龙族的路明非轮回乐园:遍地是马甲DC新氪星特拉福买家俱乐部从海贼开始横推万界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带着系统混兽世精灵,可我是个培育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