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嬴政统一天下之初,总有儒生跳出来,教嬴政应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天子,惹得嬴政不胜其烦,甚至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留下了‘李斯吃块肥肉怎么了?!’的经典场景。
所以,通过法令的方式,禁止民众以历史经验平叛嬴秦,也是题中应有之理——作为华夏第一个统一政权,对于嬴秦而言,没有任何历史经验靠得住,只能靠自己摸索。
再之后的几句,如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同样是作为焚书令的补偿条款——包庇的官员连坐;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则是为焚书令定下时限:三十天之内,凡是中央下令焚毁的书,都必须全部焚烧;
所不到了重点:哪些书不烧呢?医学、药理、占卜、卦算、耕种、植树相关的,即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同时,又不包含某人思想哲学、人生哲理的书籍,可以保留。
再到最后一句: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则是与刘汉‘将普法进行到底’的思想背道而驰,将法律局限在了‘我让你学,你才能学,我不让你学,你就不能学,我说法律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的程度。
结合这此间种种,我们便不难发现始皇嬴政《焚书令》所要烧毁的,是哪些书籍了。
——故战国列雄之史书、诸子百家思想精华,诗、书等经典,以及律法。
但很显然,作为启蒙读物的《仓颉》《爰历》《博学》三篇,即不属于某国史书,也不属于诸子百家中某一家的思想精华,更和律法扯不上关系。
再结合秦灭亡之后,汉室在极短的时间便整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共计二十章,以六十字为一章,重新整理出五十五章,共三千三百字的‘四言汉仓颉’,也不难推测出这三篇启蒙读物,是并不包含在《焚书令》的打击范围内的。
原因很简单:根据历史记载,将《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整合为‘四言汉仓颉’的,是‘闾里书师’。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某几个在乡下教书,士,连名字都不配留在史书之上······
在那个书籍无比珍贵的时代,如果《仓颉》《爰历》《博学》三篇也被包含在焚书令的打击范围内,那‘闾里书师’能拥有这三本着作,并轻而易举的将其整合为一,显然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在‘闾里书师’于汉初改变《仓颉篇》之后,生于西汉末年的辞赋家、思想家扬雄采摭众家之说,辑成《训纂篇》,而后顺续《仓颉篇》,凡三十四章,同样是每章六十字,共二千零四十字。
到这里,《仓颉》已经有了八十九章,共五千三百四十字;
东汉的名家班固,则在扬雄续作的基础上,又续作了十三章,共一千三百八十字,将《仓颉篇》的篇幅推高到了六千七百二十字;
东汉和帝时,郎中贾鲂又~~~在班固续作的基础上,扩充、删改三十四章,共二千零四十字。
就这样,《仓颉篇》包括它的续作,就达到了总共一百二十三章、七千三百八十字,俨然是一部煌煌大典。
班固《汉志》记载:‘苍颉一篇。’注云:‘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其‘小学家’小序又云:‘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
班固又说:‘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仓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
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
至东汉和帝永元年间,郎中贾鲂承班固所续而广之,扩充三十四章,名为《滂喜篇》。
《隋书·经籍志》着录‘《三仓》三卷’,注云:‘秦丞相李斯作《仓颉篇》,汉扬雄作《训纂篇》,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仓》。’
唐人张怀瓘《书断》也说:‘和帝永元中,贾鲂又撰《异字》,取(班)固所续章而广之,为三十四章,用《训纂》末字以为篇目,故曰《滂喜篇》,言滂沱大盛。……《仓颉训纂》八十九章,合贾广班三十四章,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备矣。’
《北史·江式传》也存类似记载。梁庾元威《论书表》:‘李斯造《仓颉》七章,赵高造《爰历》六章,胡母敬造《博学》七章,后人分为五十五章,为《三仓》上卷;
至哀帝元嘉中,扬子云作《训纂》记《滂喜》,为中卷;
和帝永元中,贾升卿更续记《彦均》,为下卷,故后人称为《三仓》也。’
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汉三仓”,即原本“秦三仓”为上卷,扬雄所续《训纂篇》为中卷,班、贾所更续者《滂喜篇》为下卷。
就目前材料来看,汉初改编的五十五章本流传范围很广,影响也最大。
《仓颉篇》在流传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训词释义之作,犹如字典,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4158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4158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问答调整)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中丞佐吏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