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德军方面,曼施坦因经过不断的争取,进一步收缩了战线并调整了“霍利特”战斗群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位置,从哈尔科夫突围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加入他的麾下,从高加索撤出的部队经过重组也陆续加入战线,他的手中现在有了更多的机动突击兵力作为预备队。进行反击的条件日益齐备。
2月17日,曼施坦因向视察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希特勒提出了反击的建议并获得了批准。2月19日,曼施坦因投入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11个师(其中有7个装甲师)在750架飞机的支援下对冒进的瓦杜丁所部薄弱侧翼进行反击。仅仅两周时间,苏军就有8个军、10个步兵师、5个特种旅在曼施坦因的反击中被击溃,进行冒险突击的**夫集群基本被德军歼灭。由于德军兵力不足以进行合围,很多苏军得以逃遁。尽管如此,德军仍歼灭苏军3万余人,缴获坦克615辆、火炮354门。
曼施坦因乘胜追击,重创沃罗涅日方面军并将之击退100多公里。3月15日,曼施坦因夺回了哈尔科夫城。曾经全面击溃b集团军群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此时面对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曼施坦因极想乘此机会,与北面的“中央”集团军群一起,对库尔斯克实施突击,围歼突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并缩短德军战线。然而面对苏军强大兵力的阻击,德军兵力有限,加之大地已经解冻,“烂泥将军”又开始发威了,曼施坦因不得不在27日停止了进攻,双方的攻防暂时告一段落。
曼施坦因经由此战获得了极高的威望,他力挽狂澜的这一系列行动被称为“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与一年以前德军突向高加索的“蓝色行动”开始时相差无几,一切英勇的牺牲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在这一结果面前似乎都显得无济于事。
讲述完战役经过后,我接着纸上谈兵。
我要说的是我为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冠以“将道最高峰”头衔的原因和标准。顾名思义,所谓的“将道”正是战场指挥官的综合军事素养,它包含了指挥官对战场进行影响和干预的所有决定性要素。对将道的评定体现了指挥层面上“人”作为决定性要素对战争所产生的作用的极限。
因此,将道的高低并不以最终的胜负结果为主要评定标准,而是视评定对象所作出的战场决定的正确与否以及客观战场环境而定。历史经验表明,作为展示将道高峰舞台的战役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因为这意味着指挥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双方不应存在决定性的力量差距(这里提到的并不是单纯的兵力等物质力量,组织结构的力量也应包含在内),或者说这些差距不应超越人力所能作用的极限,在此前提下克服的困难越多,将道便越发凸显。也就是说这样的大手笔战役不能是顺风仗,而且对于展示将道的一方而言在许可范围内条件越恶劣越好。
要完成这样的大手笔,必须有相当的战略研判能力和相应物质条件、组织条件的支撑,二战中也并不缺乏这样的大手笔作战,但遗憾的一点是,这些大手笔作战大多数都是由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来实施,属于“顺风仗”,在用来评定将道时的含金量远不如“反败为胜”。而二战中的几个著名的转折战役都有客观条件不平衡以及偶然性的作用(美英的不列颠、中途岛和阿拉曼都是在情报的优势下反败为胜,莫斯科则是著名的寒冬起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作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也带有相当的偶然性),说得直白或者难听些,就是开了金手指作弊器,因此也难免降分。苏军的将领们倒是素质不俗,在恶劣的条件下很是打出了一些反败为胜的大手笔,但是苏军的组织条件较差,影响了将领的发挥和作战的效果,往往在顺风仗中也付出过大的代价(据新披露的数字统计,苏军二战期间伤亡军人超过2000万),很是令人遗憾。
因此用于考察将道的理想的大手笔战役应在双方战略态势相对平衡(最好是双方各有一部分战略主动权,有攻有守)的情况下,苏德战场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会战的时段比较符合这一状况(斯大林格勒德军开始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前苏德各有一半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后则是德军完全丧失主动权),其间又以反败为胜的“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最为精彩。在这次战役中双方不但尽遣能将、互有攻守,此战的结果也对双方在战略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曼施坦因的反败为胜不但挽救了险些覆灭的两个集团军群的命运和崩溃在即的南方战线,尤其重要的是这次胜利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德军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惨败而丧失的信心,成功消弭了弥漫在南方战线的失败情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曼施坦因的力挽狂澜,德军很可能在1943年就被赶出苏联。
曼施坦因并非是毫无争议的将领。有很多人指责他默许党卫队和盖世太保在他的辖区内实施暴行,但从曼施坦因和德军其他高层将领的关系来看,作为传统普鲁士容克军官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61350/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6135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六十五章 亲情和战友情)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空喊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