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是双方一拍即合之时,办起来自是雷厉风行。不过数日之后,北静王府的管事就唤了宝钗过去,转述北静王的意思,敲定细节。北静王是个好面子的人,虽然极力想弥补王府的亏空,却不愿被别人说占了宝钗这个女流之辈的便宜,故而好说歹说,拿了二百两银子出来,算作占了一成的本钱。又有韩奇等人闻风而动,重新赶着来凑份子,也凑了一两千银子出来,算作两成。宝钗等人虽然足足拿出来六七千两银子,却因自身没有门路,又是女流之辈,一介平民,少不得要在这上头吃些亏。不过背地无人之时,孙穆等人和宝钗团团围坐一堂算账,却都欣慰不已,言说这般一闹,虽有长公主殿下在要紧关头退缩,但却引了北静王入局,更为稳妥,几相算计下来,反而比先前更好了,一个个喜之不尽。
宝钗自哥哥薛蟠将绸缎庄等铺子盘出去以后,就有一大票原先的部属赶来投奔,一个两个历练多年,自是精明强干,只恨场子太小,施展不开能耐。如今长公主退出之后,失了桑落等天理教一干部众从旁襄助,浑水摸鱼,北静王和韩奇等人又都乐得甩手掌柜,故而这海运之事,正是宝钗一手料理,这些旧时部属正愁着手头没事干,见状精神抖擞,不过数日工夫,就装束妥当,一众人押送着船队顺运河而下,打算从南方口岸出海,一路下南洋。
海运之事既然已经妥当,宝钗心中又少却一桩心事。正好贾芸那边庄园已渐落成,赶着送了图纸过来,孙穆等人一起观看,又说要择了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备了车子,出城实地勘察一番。一众人正展望未来,憧憬无限之际,宝钗突然开口说道:“只可惜我是不能同大家一起亲往庄子里探看了。”
姚静听她说的奇怪,忙追问其中缘故,就见孙穆在旁叹息一声道:“是来不及了。此事颇为可惜。”遂向众人徐徐言道,不为别的,却是宝钗的婚期已是近了。
因众人看不起冯渊乡下土包子,又觉得这个男人没什么背景来历,好拿捏的缘故,一应备嫁诸物皆是张嬷嬷在张罗,虽然也颇为尽心尽力,但若追究其中底细,一应嫁妆不过是为了宝钗平日的饮食起居不至于太过委屈。至于冯渊这个便宜姑爷会怎么想,无人放在心上。倒是宝钗碍于面子,还时常过问几句,劝说张嬷嬷也要顾全道义。然而除了张嬷嬷外,其余诸人皆是有意无意间忽略宝钗即将嫁给冯渊之事。她们都觉得似宝钗这样的女子,下嫁于冯渊是大大委屈,最无可奈何之举,每每想起这个来,都忍不住要在心中把薛姨妈等人怨上一番。然而薛姨妈到底是宝钗的亲娘,众人看在宝钗面上,也不好过于腹诽,故而为清净起见,索性连冯渊都不提起了。
此时孙穆把事情挑明,言说宝钗婚期就是这几日,众人心中都颇有依依不舍之意。孙穆身为宝钗师父,纵使心中多么不情愿,少不得替她过问一二的,就把张嬷嬷请过来,向她询问宝钗备嫁之事,闻说宝钗已是说定由莺儿陪她嫁入冯家,徐留在这里替宝钗打理生意,心中也不禁赞许宝钗想得周到。
孙穆和张嬷嬷两人说了好一阵子的话,一问一答,众人原本还聚精会神听着,然而想起宝钗不日即将嫁到冯家去,心中都颇不自在,不愿意深想。姚静百无聊赖之间,只管嗅那园子里菊花的清香,暗自默念着孙穆夜里总睡不着觉,是否要晒些干菊花做个菊花枕头助她安眠。正在想这些有的没的心事间,突然见张嬷嬷向她使了个眼色,姚静一惊之下立即会意,两个人绕到一棵大树后头。
姚静忙问张嬷嬷缘故,见张嬷嬷欲言又止,末了像下定了决心似的说道:“有件事情我一直瞒着宝姑娘,却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妥当。”
姚静好奇追问时,张嬷嬷方说,两天前薛家遣了人来寻宝钗了。
姚静不听尚可,一听就气恼道:“把一个好好的女儿逼得净身出户,京城里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是这做娘的心狠,若是那不明白事理,偏生喜欢造谣乱嚼舌根的人见了,背地里还不定怎么编排宝钗如何如何不孝,如何如何不守妇德,如何见了个男人就把亲娘忘了呢。如今宝钗在京城中的名声如同冰火两重天,还不是拜薛家人所赐。事情已经闹到这步田地,薛家人又巴巴赶来寻宝钗做什么?难道是觉得当日对宝钗太过苛刻,赶着来赔礼道歉来了?”
张嬷嬷摇头叹息道:“若是果真如此,姑娘若是听了,还不定有多开心呢,我又怎么会瞒着我们家姑娘?”方压低声音告诉姚静:“薛家有了□□烦了。这次太太打发人来,却为的是求姑娘帮忙的。”
姚静忙问其中缘故,方知道就在宝钗为了海运之事焦头烂额、四处奔走间,薛家出了大事。
任谁也想不到,薛蟠同贾珍、冯紫英等人交好,竟是被人彻彻底底当肥羊给宰了。贾珍和冯紫英等人都算是忠孝老亲王的人,忠孝王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83910/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8391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74章)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司晨客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