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三国之我成了张角师弟- 51.不离不弃(2/2)

文/对方离开
三国之我成了张角师弟 | 本章字数:1293  | 三国之我成了张角师弟txt下载 | 三国之我成了张角师弟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乱世摄政王灵祭(GL)最后一个北洋军阀洗白师医妃读心术半步多欲望传说一剑破道抗日之暗杀之王明末破产自耕农护花特种兵无限电影之科幻霸主护美强兵
意见,但你刘启可不够格!

关昭早就想找机会再和刘启较量较量,一直碍于刘启为伤员治伤腾不出空才没开口,此刻好容易找到机会关昭按耐不住,将口中的草根往地上一摔大步朝两人走去。

此刻甘宁和刘启两人已是越谈越投机,甘宁经过短暂的激动之后很快冷静了下来,提出了种种不解,毕竟这个时代江东的大部分地区相比中原来说还是一片荒蛮之地,从零开始创业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虽然选择江东作为起点只是刘启一时的心血来潮,当时毫无头绪的刘启仅仅是为了找到孙策帮助他打天下,不过刘启也没天真到干等着坐享其成,他亦仔细分析了这个计划的种种优势和不足,结果是令他极为满意的。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对这个时代有限了解的基础上,不过刘启的真实目的是没法找人来商量的,所以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随机应变了。

因此刘启对说服甘宁可谓胸有成竹,因为熟悉这段历史的刘启清楚甘宁是不可能甘于在刘表手下碌碌无为的,那么定然会对自己的“江东之策”动心的。

不过尽管如此刘启还是极为紧张的期待着甘宁的答复,现在刘启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可以放回肚子里了。

刘启充满自信的侃侃而谈对答如流,将甘宁的顾虑一一打消。

其实比起说服刘洪来说刘启这次轻松了很多,甘宁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对什么人口农业吏治等等政事并无太多概念,他更关心的自然是军事问题。

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手段极为匮乏落后,甘宁虽然读了几年书,但所学实在有限,和刘启相比,对于天下大势的把握就如同他们二人之间武艺的差距一般悬殊。

经过刘启详尽的讲解甘宁可谓大开了眼界,也明白了江东的得天独厚之处,如今各方诸侯又和洛阳的董卓相互牵制,完全无暇顾及远离中原的地区,而江东周围实力较强的是荆州的刘表、汝南的袁术和徐州的陶谦,此三人都是自守短视之辈,不足为惧。

现在江东各郡本身实力不强,的确是趁虚而入的好机会,只要占据任意一郡,远交近攻吞并弱小,暗自积蓄军力,那么等到各方诸侯注意到之后已经为时已晚,因为长江天堑可抵得上十万雄兵,谁敢轻易来犯?

对于这一点甘宁自然是稍稍一点就明白,最好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了。

更让甘宁振奋的是得知刘启真实的背景,世族豪门出身的刘启非但毫不介意自己的低微出身,反而对自己推心置腹,如此的诚意让甘宁心中感激不尽。

汉代选拔官员主要有两种制度,一是“察举制”,就是地方官员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后世耳熟能详的孝廉和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还有明经和贤良方正。

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被察举的人需要通过一次或数次策问才能被录用。

察举制始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时正式成为一种制度,意在打破门第阶层的限制发掘社会下层才德并重的人才,可对于汉代的教育普及程度来说,察举制的效果并没有起到什么历史性的作用。

因为即使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当时的纸在造价和产量上仍然根本无法在中国大范围普及,更不要说之前的年代了,所以在两晋以前竹简和昂贵的绢帛还是中国主要的书籍载体,也就意味着书籍是平民百姓难以接触到的珍贵物品。


状态提示: 51.不离不弃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51.不离不弃(2/2) 返回《三国之我成了张角师弟》目录下一章:52.擒拿术(快捷键→)

推荐阅读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寒门风骨从嬴政开始:历代皇帝陆续降临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三国:幽燕铁骑踏天下南宋之帝王大业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烟冥望阡陌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