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规矩,皇帝的任何赦旨,经中书省拟成、皇帝“画赦”,然后送门下省审核后送尚书省施行。
若门下省反对的话,便将此旨退还中书再拟——即使皇帝已经画赦了也等同于无效。
规矩是这个规矩,但金徽皇帝上位后已经久未施行——往往皇帝一句话,根本没有人反对。
皇帝得了徐惠,连正常负有赦旨初拟职责的中书省,都都都给绕过了。
本朝自贞观皇帝开始,为避免独断专行出现纰漏,有好多事在下旨前,皇帝还是很自觉的。
但金徽皇帝不同于他的父亲,像巢王妃和郑观音的事,有先皇的旨意在案,如果一板一眼经过中书、门下两省,至少不会凭他一句话便决定下来。
只能说现皇帝的威信太高,以往的事例让许多人感觉到,即便皇帝让你提意见,你也提不出什么中肯的来。
再说以往先皇在位时,也有不经中书、门下省而径自颁下诏书的前例。
这是中国的传统,体现着一种人情上的通融性——每一规制度都留有活动变通的后门,不肯死循规定。
秦亡了,汉终了,但中国还是中国。
人称中书、门下省的宰相为“真宰相”,他们有权过问、和稍稍左右一下圣诏的调子。不过,金徽皇帝任尚书令时,这两位真宰相早已不真了。
中书令于志宁,门下侍中樊伯山,你等着这两位真宰相去与皇帝叫真吧!唉,已经好久都没有人享有“同中书门下”的殊荣了!
褚遂良小心翼翼,“于志宁还是可以考虑,毕竟拟诏要从中书省开始。国公,我们至少可以先知道一下每个人的具体去向,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但是看起来,这个建议又要赵国公亲自出马了。
谁知褚遂良自告奋勇,由他去找于大人点拨点拨,这倒是令赵国公感到些欣慰,看向褚大夫时满是嘉许之色。
随即有个家人慌张的跑进来回禀,“老爷,好像是陛下和谢贵妃便衣摸到了大门口!”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7537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7537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329章 苦大仇深)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东风暗刻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