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也有“呼名落马”之说。有学者认为,祈祷会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心理效应,起着诱导、暗示的作用,它实际就是一种咒语。念童谣等于念咒的最典型例子,莫过于鲁迅先生在《太平歌诀》一文中引用的1928年4月6日《申报》上登载的一则新闻和三首内容相近的童谣。这则新闻说,孙中山陵墓将要竣工,社会上有人谣传石匠要摄收幼童的灵魂,以合龙口,所以家家幼童左肩上都各悬挂红布一方,上面写着四句五言童谣,借以避邪。这些四句五言童谣大体有以下三种相似的内容:
人来叫我魂
自叫自承担
叫人叫不着
自己顶石坟
石叫石和尚,
再叫自承担;
急叫回家转,
免去顶石坟。
你造中山墓,
与我何相干;
叫魂叫不去,
再叫自承担。
从这则新闻和这几首童谣的内容来看,当时的许多人都十分相信只要让幼童念诵这几首童谣,或佩戴写有这几首童谣的红布一方,便可逃脱灵魂
被摄的厄运。念诵童谣等于念咒的情形,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
符篆,在《辞海》中解释为是道教认为可用来“驱使鬼神、祭祷和治病”等的“天上神的文字”。实际上,符与篆是有区别的。《抱朴子内篇》谈到了这种区别:
道士常带天水符及上皇竹使符老子左契,及守真一思三部将军者,鬼不敢近人也。其次则论百鬼录,知天下百鬼之名字,及《白泽图九鼎
记》,则众鬼自却。
从《抱朴子内篇》中的这段话来看,符与篆的区别在于符的内容主要是祈禳之词,篆的内容主要是鬼神之名及形貌。
符与笑在功能上也有区别。打个比方,在功能上,符好比是人、沟通鬼神的“邮政编码”,篆好比是人给鬼神的“请柬”。有了邮政编码又有了请柬,人有所请,鬼神自然也就能有所知而前来替人行“道”了。
符与篆在功能上的另一区别是符主要被道士巫师等用来作“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等的秘密文书,而篆则主要是道士的登真篆,也就是道士的名册,是道士个人修身立业,迁升道职的资格证。这正如《洞玄灵宝课中法》所说的那样:“篆者戒篆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篆,然始登真。”篆虽也具有符那样的防灾除疾等作用,但这种作用只为自己不为他人。关于符的起源和演化,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符的出现,来源于原始思维所产生的奇妙想象。最初的符是用桃木雕成的门神神茶和郁垒,称为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桃树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古人以为桃木能镇鬼驱邪,故有于夏历新年时以桃木板画二神像,悬于门户之俗。桃符既是后世楹联的先河,又是符篆的滥觞。如果说,原始人的信仰导致了符的产生,那么,道教对早期民俗的渗透,就有力地推动了符篆的发展,扩大了它的形式和使用的范围。
关于符的起源和演化的另一种观点是,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信物,始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秦汉时期最盛。
《说文解字》称:“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东汉前纸张尚未发明,符是用竹子做成的信物,即剖竹为二,合而相符,相当于一种证明的凭据。现代的“符合”、“相符”等词语,就是对“符”字古义的保留。竹制之符一般在民间作兑换、租借的凭证使用。而朝廷对友邦国家使节的往来以及调集军队所用之符,则是用青铜、金、银、玉等铸造、制作的,形状分虎、龙、人、龟、蛇、鱼等,其中以虎形居多,其表面镌刻有文字,说明用处。两符相合的面,一面有突出的半圆柱,一面是凹下去的柱穴,两面合缝,丝毫刁;差,形成一个整体,即所谓“合符”。后来有了印章,才逐渐废除了用符取信的做法6)。再至后来,巫师和方士道人借用了“符”这一名称,假托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着在规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将其书写在规定的纸、绢、木、石等物品上,作为传达神命和行使神命的凭据,这就是我们今天为能见到的“神图巫符”。
以上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探讨符的起源和演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探讨符的起源和演化,还应当从语言崇拜和文字崇拜,文字比语言在某些方面具有更突出的使用优点等方面宋探讨,才显得更为科学和全面。
从语言崇拜方面来看,符的产生也是语言崇拜的一种反映,符是咒语的书面化。有学者就认为:“很可能最初的符只是咒语的书面化,后来为了同一般的字句相区别,反映符的神秘性和无穷威力,才用变形文字和在符面上增加线条,使符面成为一种似文字非文字、似语句非语句的图形。””
从文字崇拜方面来看,中国最初的象形文字,本来就有艺术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73650/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7365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修真资料1)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枫叶12号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