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楚道台,江南七镇,早在吴淞口之战后就吓破了胆,京口之战不战而逃,现在只能放在江宁城中弹压百姓,是打不了仗的。”
“江宁八旗,总还可以一战吧。第一次镇江之战中,京口副都统海岭和镇江八旗,不就打得很英勇么?”
江宁将军德珠布脸色一变,就要发作。杨芳抢在前面说:“江宁八旗在这秦淮水暖之地,比不得镇江那些京口水师养出来的。”
喔!楚剑功心想,原来八旗糜烂,烂的程度还有差别。他不再深究,说道:“那弃城而走呢?英夷来自万里之外,时日一久,粮草弹药都会缺乏,定然不战而退。”
“不行!”一直没有说话的德珠布急了,“我等封疆大吏,守土无方,唯有一死。放弃江宁,万万不可。”
德珠布说的是实话,按清朝的军法,疆臣丢了省府,如果自杀殉国,朝廷还有抚恤。如果弃城而走,秋后问斩不说,更要命的是夺籍,子孙后代都不能做官。
正当几人计议未定的时候,门子来报:“几位大帅,有位在镇江被英夷抓住的都司回来了,他说,有要事禀报大帅。”
5月18日转机
那都司进了门来,扑腾一下子就跪在地上:“大帅,大帅,小的可算活着见着您了。”
奕经慢慢说道:“你叫哪位大帅?”
那都司这才抬起头了,仔细看了看,认出了坐在侧面的杨芳之后,便哭道:“杨侯爷,我是您湖南标营的贾贵啊。几位大帅,我是杨侯爷标营的。”
杨芳看了看奕经,便在一旁说道:“你个死性的,居然有脸回来。来啊,给我拖出去打死。”
奕经赶紧拦着,说道:“侯爷息怒,且看看英夷要他带来什么消息?”
“还不快谢谢奕经大帅。”
“谢大帅,谢侯爷。”
“起来说话吧。英夷找你带来了什么消息啊?”
“回禀四位大帅,英夷让小的带来了一封信。”
“快拿上来乱世清歌。”
站在奕经身后的贝青乔走上前去,接过信来,呈给奕经。
奕经展开信一看,沉默不语,将信交给杨芳,杨芳看过之后,又把信交给奕山,奕山又把信交给德珠布。
“三位大人怎么看?”
“不忙,楚道台、贝先生,你们两位也看看。”
楚剑功接过来一看,居然是中英文双语写的。
“尊敬的先生们,在三天前的会战之中,你们,大清国的军队,已经彻底的失败了,在大不列颠的兵威面前,继续战争只会加剧你们的痛苦。在此,我向你们提出和平的十项条件。只要你们接受这些条件,并且由具有贵国皇帝授予全权的钦差大臣签字,战争就会结束,和平就会降临。反之,如果你们继续抵抗文明的教化,则会给你们的统治带来致命的灾祸。”
原来是一封劝降书。楚剑功把信交给贝青乔,开始低头想心事。
这时候出现和谈的可能一点都不奇怪,在另一个时空,英国人就是在南京城下停住了脚步,签订了《南京条约》。但楚剑功隐隐约约的记得,是清廷先求和的。而在这里,为什么是英国人先送来劝降书呢?而且时间也不对,另一个时空中,战争持续到1842年,但目前仍旧是1841年。
历史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好是坏呢?或者说,英国人那里,有什么变故发生。
楚剑功想得深入,便没注意到奕经在叫他,直到杨芳重重的咳嗽一声,楚剑功才回过神来。
“楚道台,何事忧心重重,居然本帅连叫了几声,楚镇台都没听见啊,”
楚剑功赶紧站起身来,抱拳告罪。
奕经大度的挥挥手,“楚镇台有何高见哪?这里,就是你对英夷最熟悉了。”
“高见不敢,下官只是有几个关节没有想清楚,才没听见大人垂询。”
“什么关节呢?”
楚剑功看了那都司贾贵一眼,奕经会意,挥挥手让他退了下去。
“大人,我们几人都曾经深入军阵,也不用避讳,镇江一战,我们是打输了。不知英夷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呢?”
“对呀,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呢?楚道台你怎么看。”
“下官正是没有想清楚。”
“贝先生,你以为呢?”奕经问贝青乔。
“呃,兴许,是英夷顾虑我大清兵多吧。”
“放肆,一派胡言。”
贝青乔赶紧作揖:“大帅息怒,我们这次出军十万,虽然未曾取胜,但想来吓了英夷一跳。俗话说,蚁多咬死象,我们再出几次十万兵,累也累死英夷了。”
“我哪里再去找十万兵?团练?团练固乡守土,防防盗匪还行,离开了乡土,只怕路都不会走了。”
“大帅说得是。我们已经没有新兵了。可是,英夷不知道啊。在英夷看来,只怕我大清数万万子民人人可当兵吧。”
“是这样么?”杨芳眯起眼,瞧着贝青乔,贝青乔被看得心里发虚,喃喃说道:“也只有这么解释吧。”
“几位大帅,贝先生所言,也未必说不通。”
“那楚道台的意思是,我们就许了英夷的求和了?”
“大帅,这英夷的信里说得清楚,要有钦差签字,几位大人,奉的都是剿令,只怕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64405/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6440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1841(四)辛丑合约出奇想)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引弓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