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扯亦坚执意保留了她作为一个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她坚持如一个蒙古女子一样饲养骏马和牛羊,马队就是她出行的仪仗,铺了羊毛毡子的蒙古包则是她的宫殿,所有的人见到都会向尊贵的“别姬哈敦”敬礼,这在蒙语里,别姬是公主的称号,哈敦则有大地和女王的双重含义。
这是在她直接统领下进行的最大范围的冬围,集合众人之力捕杀危险的熊和野猪,先头派遣的猎手已经探查了林中动物行走的踪迹,又在山脚下搭起帐子,升起篝火,等待后续的大部队。扯扯亦坚和华筝并肩骑在最高大的两头驯鹿身上,她聘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猎人作为猎头,那个老猎人性情孤僻沉默,却是判断野兽踪迹数量的第一把好手,他穿着皮袍,一路上也骑着一头驯鹿在两位公主身后不远的地方。
杨康则和众猎人一样穿着普通的皮袍子,跟在更靠后的地方。那袍子厚实宽松,长到靴子,上马时虽有些不便,但之后就能保护腿脚不受寒风的侵袭,宽松的前襟被皮绳束住,怀中放着肉干奶干和酒囊水袋,足够三四天的量。这些林中百姓的穿衣风俗同蒙古族的倒是极为相近,对于猎人来说,可以用来携带打猎时充饥的食物,追踪狡猾野兽可能要连续伏在山林草丛中好几天不得休息,而对于牧民来说,不止是携带食物,最必要的还是能把风雪中冻僵的羊羔带在怀中。
扯扯亦坚和华筝两人原本都带着高耸的绿松石嵌银华冠,一身的貂裘光润华贵,提缰的手上是灰鼠皮手套。可一到了驻营地,华筝就换上一套据说是祭神用的法衣。
那套法衣头冠上缝满熠熠发光的鱼鳞和缀珠,顶部是九叉的驯鹿角,上面挂着好多小铜铃,肩膀上层叠的洁白雀羽似是天鹅的尾羽,神帽和神裙上挂着各种颜色的动物皮毛剪裁出的细带,有毛的一面保留皮毛,另一面被染上红蓝色,皮袍的下摆坠着打磨光滑的各类野兽的骨头,胸前一面闪亮亮的护心铜镜,一看就十分沉重。
杨康被这套衣服的前卫风格惊呆了,一时竟然忘了如何开口取笑,等回过神来,也依旧不知道如何吐槽。华筝原本身量较高,帽上的鹿角更显得身材高大,腰上一圈金闪闪的金铃和小铜镜,一走动便铿锵作响。
女真人入住中原前也笃信萨满教,一概习俗都大同小异,萨满教笃信自然万物有灵,通过萨满与神灵沟通,而兽皮兽骨鱼鳞鸟羽都是法衣的通灵之物。而这套法衣的繁复贵重依旧让他倒吸一口气,“好家伙,这一穿上要重多少斤?”
作者有话要说:开题被鄙视彻底然后要求重做,坑爹啊,果然我还是太不用功了
险些又沦落为月更,追文的童鞋真是抱歉,既然末日没有到来,那么还是要继续更新的
许久没写,过渡章节找找感觉先
————————
驯鹿鄂温克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驯养驯鹿,目前无从考证。在唐代,驯鹿鄂温克人的居住地被称为“鞠国” 。据宋·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下) 记载:“又有鞠,或曰,居拔野古东北,有木无草,地多苔。无羊马,人豢鹿若牛马,惟食苔,俗以驾车。又以鹿皮为衣,聚木作屋,尊卑共居。”拔野古即今贝加尔湖东岸之巴尔古津地区,这可能是我国驯鹿最早的文字记载,说明当时的驯鹿鄂温克人已经驯养驯鹿,并用于生产生活。以后的元、明、清等朝代,都有驯鹿鄂温克人和驯鹿的记载 。
嗯嗯,去查了查,这个时候写他们养驯鹿应该是没错滴~
这章感觉断的地方不对,就补上了,半更好像不太好,以后尽量避免哈~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63012/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6301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67极北之地)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漠北桃花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