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设计的流程一般为:系统规范、算法分析或者叫可行性分析以及功能实现。
可是呢?因为cpu体积小,所以要求高,电压、电流等变动很微小就能够影响稳定性。别说几千万个元件的设计,就是几个元件,其设计都不好弄。甚至一个塑基上就那么5,6根晶体管的电路,这样改输入有阻抗,那样改ac补偿是到了,dc下压差又变了,加个电容,整个增益曲线全变。几个元件的电路设计就这么麻烦,你可以想象几千万个元件怎么办。
只要大笔投入,那么产出也一定会有。可是在集成电路上面,真有些难。为什么?确定了如何实现的基础上,这一步就是具体的去实现了,功能实现分为两步,其实这两步现在是并行进行的,哪两步呢,就是设计和验证。设计就是编写veriloghdl程序然后综合出电路,验证是搭建验证环境,验证功能的正确性。
验证是最花时间的,其中最令人抓狂的一点就是,验证只能证伪,也就是我只敢保证我验证过的错误是错的。比如,对于32位加法器,你随机验证了很多组加法,都没有问题。那么你敢100保证你的加法器没问题吗?你不敢!因为你没有把每一组加法都遍历一遍,你也不可能做到,至于为什么做不到,大家可以自己算算时间。当然情况也没那么糟糕,我们还有形式化验证等一些手段来保证它正确的概率。这两步最终输出的是综合表,拿着这个网表去进行物理实现。
实际上了,综合表那只是理论结果。一般来讲,理论表出来后就会去进行物理实现并验证。理论结果表大问题一般没有,但是在功耗、散热、工艺偏差、设计收敛等方面却肯定一般头几十版,几百甚至几千版都要进行再修改。
而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内没法实现物理验证,高端的光刻机、等离子刻蚀机等高精密机器的禁运,国内没一家能够真正验证产品的。
只有一些过时的精度在1以上光刻机、等离子刻蚀机等机器国内才能买到。所以国内芯片的生产只能是低端产品,技术的劣势比较明显,生产的芯片比较粗糙,质量无法保证。
因此,企业之间、企业和用户之间还是缺少一种信任机制,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采用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方案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市场风险,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无法形成合力。即使是从用户角度看,他们选择某款电子产品时,所熟悉的参数一般都来自国外品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7732/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773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00章 半导体我的心(一))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疏雨清明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