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项目有四样:仓储、港口、海运、造船业。
中国的快速发展,出口规模的越来越大,致使港口、海运、仓储、造船业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国营的相关企业根本不会有摆上货架的情况。港口、海运、仓储、造船业还得刘思自己投资才行,可仅仅10亿元的资本根本不能一下子囊括四个行业。
为什么刘思一定要把目光投向港口、海运、仓储、造船业。主要还是打着未来原材料的涨价,他想在涨价之前大力的收购原材料,为公司发展节约成本。
以石油、铁矿石为例,如今铁矿石的价格是以长期协议价格为准,2003年之前以日本的钢铁协会与澳大利亚、巴西矿石企业的协议价为准。
可是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之后,咱们国家钢铁协会兴致勃勃的以为掌控了铁矿石定价资格的钢铁协会遭遇了滑铁卢。从03年之前的20美元每吨的价格飙升至2011年的近200美元的价格。
这原因有政治的因素,但国内的老爷作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你说去谈判就谈判吧!还把自己的底线露给对方,并且高调的宣布要拿下多少吨的数量。
实际上不只是铁矿石的事情,还有大豆、棉花、谷物等粮食的事情。
2003年,国内大豆榨油行业的大力发展,促使我国由大豆出口国转为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吨数达到1000万吨以上。2004年下半年,我国将近20家全国主要的大豆企业到美国“集体采购”,去之前大张旗鼓的宣传,中央台新闻联播都报道了。得到信息之后,加上美国农业部的配合,宣布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创下近30年来新高。这种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
中国压榨企业在恐慌心理支配下,纷纷加大采购力度。2004年初,在美国“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折合平均价格在人民币4300元\/吨的高价。
但随后,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快速回落,跌幅近50。国内大豆加工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
面对如此价差,国内部分加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无奈采取了违约行为,放弃原先在高价位签订的采购合同和定金。即所谓的“洗船”事件。
对此,美方采取的措施包括:一些大的国际大豆供应商起诉中国进口商毁约,索赔金额估计高达60亿元左右;国际粮商联合抵制中国民营企业,除一部分他们参股的中国企业外,对其他中国进口商不再报价;这些供应商联合修改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后的合同条款对中国进口商更为不利。
此次采购给中国民营大豆压榨企业造成重创,一船大豆便损失上亿元(一船大豆按巴拿马级的,装载量是五万吨到八万吨,一吨赔两千元,一船大豆就赔一亿多元),几乎全军覆没,侥幸逃过一劫的也是经营困难。据保守估计,此次采购给中国压榨行业至少造成一百五十亿的损失!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7732/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773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35章 挖墙角的功夫(四))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疏雨清明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