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教义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道教的教义思想和神仙方术无不发端于此。道原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德经》里,把道视为“虚无”,它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庄子》则把道解释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这些得道成仙的思想,皆为道教所利用。他们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性”,“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阴阳、万象皆由此化生。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道和老子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相传为张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中,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后,《犹龙传》又谓:“老子即老君也,乃大道之身,元气之祖,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六朝时,道又演化出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产生三清尊神。以后,又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包罗许多天神、地□、人鬼在内的神仙体系。梁陶弘景“搜访人纲,究朝班之品序;研综天经,测真灵之阶业”,“捋其高卑,区其宫域”,对神仙地位作了排列。道教认为,神仙在其神仙朝班中,各有其不同的品级;并且各有其神通,相成相依,形成无所不能的神力;神仙各有居住的仙境,如“十洲三岛”、“天界”和“洞天福地”等。道教相信道可以“因修而得”,视“道之在我之谓德”。因此,认为只要认真修道,就能“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按照这一众生均可修道成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功和道术,如服食、行气、房中术、守一、外丹、内丹以及斋醮、符□、守庚申等等。不同道派对修炼方术各有侧重,有的重斋醮符□以祈福禳灾,名为符□派;有的重清修炼养,名为丹鼎派。但都认为:“识元命之所在,知正气之所由,虚凝澹泊怡其性,吐故纳新和其神,高虚保定之,良药匡补之,使表里兼济,形神俱超”,虽未升腾,也“必谓之挥翼于丹霄之上矣”。
道教的宗教活动有日常诵经礼忏的功课、逢年过节的祭神祝祷以及为信徒作道场祈福消灾等。认为“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礼拜、诵经”和“神思”就能达到“洗心净行,心行精至”的目的,而“收心离境,住无所有”才是“学道之初”。
经籍道教初创时,经籍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道经凡670卷,符□500余卷,共约1200卷。此后,为了阐发教义、与佛教相抗衡,造经日多。《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等皆于晋代陆续出现。据考证,上清、灵宝等均系经之总称,各统经数种或数十种,“后人据先出道经,敷演增修,仍题以原名,卷帙遂因而增多。又据所统经文,修撰斋仪,仍编入此经,种数亦因以孳乳”。隋朝道书增至377部,1216卷。唐开元时,玄宗发使搜访,道经数目又增至3744卷(或称5700卷),并列入道藏,以后历代皆有纂修。至明英宗、神宗时,《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所收之道经已增至512函,总计5485卷。
道教经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在东晋葛洪时,道书仅分为经、记、符、图,其中间有涉及服食、炼养、符图、算律的。南朝宋明帝时,陆修静上《三洞经书目录》,始并入方药类。北周武帝时《玄都经目》增入诸子论。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更分道书为二十五类,即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吐纳、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等。《正统道藏》的分类方法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内容较《通志》的记载,又有所增加。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编纂《道藏辑要》,收入道书200余种,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二十八集,共200余册。内容有道教的重要经典、历代祖师真人著作、科仪戒律、碑传谱记等,其中还包括部分明代正续道藏以后的晚出道书。
道教经籍,卷帙山积。一般道士鲜有能触及全藏者。从道教初创时起,仅《道德经》为道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张鲁在汉中,还设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道教派别】)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