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正美在《刘宋时期天师道“三天”思想及其形成》一文中,指出“三天”这一概念并非刘宋时期天师道独创,而是源出东晋初期葛氏道文献原本《五符经序》与原本《五符经》,①例如:“三天太玄阳生符”、“三天太玄阴生符”、“三天太上伏蛟***山精文”。同时,在这两部经典裏也出现“三天”与“九天”被一起使用的情况。例如,“九天真王”和“三天真皇”一起作为神的名字出现;“九天真灵经、三天真宝符、九天真金文”一起作为经和符的名字出现:“睹九天之灵奥,观三天之宝囿”一起作为天上的场所出现,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九天”与“三天”是被作为修辞来使用的,其目的是美化被修饰的事物。而且“九天”与“三天”被作为天上的两个世界存在,显出“九天”与“三天”的神秘性。但是,到西晋为止所有道教文献裏均未见有“三天”观念。可见“三天”与“九天”的最初联系是在原本《五符经序》及原本《五符经》裏。
又据小林正美的考证,“九天”的观念最早于《楚辞》,後又在《吕氏春秋》、《淮南子》及《史记·封禅书》等道教成立以前的诸文献中出现,即使在道教经典《太平经》与《抱朴子》内篇裏也有记载。但小林正美并没有说明“九天”一词在这些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具体意义。
从《抱朴子》卷十九遐览篇裏的“九天发兵符”、“九天符”与在原本《五符经序》以及原本《五符经》裏把“三天”和“九天”一起使用的材料来看,至少在道教成立後,“九天”就被作为一种神秘的东西出现。之後道教又在原本《五符经序》与原本《五符经》把“三天”与“九天”联系在一起作为天上的两个世界,赋予了神秘的内涵。但是弄不清何以“天”前冠以数字“三”与“九”。另外,源於上清派的“六天”一词也是在东晋初期出现,这是否可以说明东晋初期的葛氏道和上清派依於古代文献有关“九天”的记载,离析数字“九”,分为“三”与“六”,配以神秘的“天”,然後各自定“三天”为善神、“六天”为恶鬼之义。若果真如此,刘宋时期的天师道把“六天”作为“故气”来排斥并代以“三天”的思想,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并且,这也是符合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刘宋天师道取“三天”(善神)去“六天”(恶鬼)以重新武装自己的境况。
结语
由上文可知,道教中的“六天”思想架构于东晋初中期上清、葛氏道诸派有关酆都宫“六天”的传说,再经由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自身的思考而逐渐形成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组织在它创立之时,都会为其寻找现实根据和理论基础。并且,当其受到危机时,它会根据现状吸收别派思想,从理论上重新武装自己。汉代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以及对道教的影响可想而知。这种碰撞和影响是道教“六天”说产生的文化基础。另外,魏晋世道混乱,玄学、佛教、神仙道教“三道”盛行,用刘宋天师道的话说是“三道”混杂,群邪滋盛,不辨真伪,民不聊生。这是道教“六天”说产生的现实社会基础。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儒家也有“六天”之说②,它是以郑玄为代表的儒家对周时祭祀制度的一种解释。魏文帝提倡儒家礼教祭祀并对其他宗教采用压制的政策,加上晋初统治者继续曹魏政策,这对当时正处没落的天师道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打击。本文以为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取上清派酆都宫“六天”魔鬼传说,本身就是对儒家祭祀制度的反击。或许“六天”这一词纯属巧合,可能也正是巧合之故,刘宋时期的天师道才把它拿来作为反击儒家祭祀制度的最好理由。并且,用葛氏道“三天”观念,衍化出“太清玄上三天”这样一个全新的天师道特有的概念来反驳“六天”。③从教祖张陵创教到刘宋时期,“六天”一直作为魔鬼的形象存在。天师道之所以这样做,是出於反对外来文化对中土文化的渗透和反击儒家祭祀制度的需要。
注:
①原本《五符经》原名为《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原本《五符经序》原名为《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成书于东晋初期,但在东晋中期时,增补了原本《五符经》,并把它和原本《五符经序》合并成二卷本《五符经序》。故有原本之称以别二卷本。
②笔者曾对儒家的“六天”说作过探讨,详见《儒家“六天”说辨析》,《孔子研究》2oo2年第三期。
③在原本《五符经序》有如“上三天太上灵宝真经”的“上三天”这样的概念,在《五符序》卷上的“仙人挹服五方诸天气经”的南方朱丹三气之天一条裏有“上志泰情玄元之灵化、下和三气之陶馆”的话语。可知太清玄元表示的是三气的天,故在《女清鬼律》裏把“太清玄元”和“上三天”结合在一起,形成“太清玄元上三天”这样一个天师道的特有概念。
参考文献
[1]《正统道藏》,台北艺文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六天】)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