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认为∶“阴阳相违,非太极则不成,刚柔相戾,非中正则不行。摹仿扬雄《太玄》而撰《潜虚》。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喜谈兵法,博览群书,研究儒家及道、佛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其易学属义理学派,以阴阳二气变易法则作为易学的最高范畴,为气学派的代表。
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教育家,河南洛阳人。早年与弟颐学于周敦颐,同为理学奠基人,为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的代表。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其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达曲譬之旨,而其说多切人事,文辞博辩,足资启发。治《易》是儒、佛、道三教合一。
程颐(1033-1107)北宋著名哲学家和易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从事讲学和著述达三十余年。他是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代表。通过对卦爻辞的解释,提出卦变说、当位说、相应说、随时取义说,极有利于说明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联系,使取义说得到充分发挥。提出所以为阴阳者是道的命题。将“一阴一阳”解释为有阴有阳,又以理本论代替了玄学贵的无论,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派的本体论。认为阴阳动静,无始无终,肯定了阴阳变化的永恒性。
陈灌(1057或1060-1124)北宋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字莹中,号了翁。以邵康节之学说《易》,讲解象数,兼取他家,以易数言天下治乱多验,于《易》确有所得,着有《了翁易说》、《四明尊尧集》等。
邵伯温(1057-1134)北宋易学家。字子文。邵雍之子。继承其父的象数学并加以阐释。
耿南仲(?-1129)北宋开封(今属河南)人。其《易》说推衍尼山无大过之旨。推衍奇偶晦蚀,可节取所长。着有《周易新讲义》。
朱震(1072-1138)南宋学者、易学家、易学史家。精于易学。对两汉以来的易学流派以及北宋以来易学的发展都进行了探讨。自谓其易学以《易传》为宗。继承了汉易取象说,并吸取了互体、卦变、纳甲、飞伏、五行、卦气等说。对筮法的解释,主张有气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独标象数之帜。《易》图之多,开创了后代许多易学家大画《易》图的先例。著作有《汉上易传》、《周易卦图》、《周易丛说》。
李光(1078-1159)南宋易学家。字泰发,号转物居士,又自号读易老人。主张解《易》不应拘泥于象数,而应明人事。其解《易》往往依经立义,因事抒忠。引史入易,以史证易,因反对秦桧和议,假借易学道出其政治观点。着有《读易详说》、《庄简集》。
程大昌(1123-1195)南宋经学家。尤精地理之学。论《易》发明刘牧的河洛之学。首论五十五之数,参以图书大衍为易之本原。易着有《易原》、《易志通言》。另有《禹贡山川地理图》、《考古篇》、《演繁露》、《雍录》等。
张行成南宋学者,易学家。字文饶。人称观物先生。精《易》,通术数之学,据邵雍《先天图》和《观物外篇》的“易卦”推衍,并结合扬雄《太玄》、司马光《潜虚》等易学衍义,以十年时间着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述衍》十八卷。为邵雍象数的继承者。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易学家。其《易》说属于义理学派。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博极群书,融会贯通,精于《易》,影响极大。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家之大成,独立发挥,形成自己的体系。其易学批判地吸取了各家的观点,以程氏易学为骨乾,融会各家的长处。提出“易本卜筮之书”
戴师愈南宋人,与朱熹同时。其论《易》,认为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旁。又称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卦爻自一变至七,名作归魂。着《正易心法》。
张轼(1133-1180)南宋学者,和朱熹、吕祖廉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力主抗金,誓不言和,推崇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并以“太极”为最高范畴。认为“太极”流行天间,贯乎古今,通乎万物。着有《南轩易说》《南轩集》、《癸巳论语解》、《孟子说》等。
薛季宣(1134-1173)南宋学者。主张河图洛书实为古代地图,乃“辩物象而旋地政”(《浪语集河图洛书辩》)之宝器,此说为考古史之一在创见。于后人研究河洛影响极大。推崇《周易》,认为“六经之道,易为之宗。”论《易》有《书古文周易后》、《河图洛书辩》、《答陈同甫书》、《复张人杰学谕书》等。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风水】)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