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望远镜使用的摄谱仪不会收集来自观测目标的所有光线,也不会使用细小光圈去聚集物体光线,因此多个有关星云化学元素比例的研究结果均会有出入,每个不同的结果可代表星云的某一部分。
在多个计算结果当中,人们普遍相信它的氦元素比例约为氢的0.12倍,碳和氮的比例均为氢的3x10?4倍,氧的比例约为氢的7x10?4倍。受到核合成的影响,重元素得以在恒星爆发成行星状星云以前,于恒星外层大气聚集,使之与不少行星状星云一样,碳、氮和氧元素均为除氢以外,所占比重较多的元素,比太阳的相同重元素要多。
在对猫眼星云进行更深入观测所得结果当中,或已显示星云的一小部分物质拥有丰富的重元素,这点会在以下段落详述。
星云运动及形态
猫眼星云拥有极为复杂的结构,人们至今仍未完全明白其形态的形成机制。
星云的光亮部分主要是中央恒星释出的恒星风及星云形成时射出的物质相碰撞而成的,两者间的撞击产生上述的x射线,恒星风也使星云内层泡沫状物质的一部分给挖走,这个情况在内层两端均有发生。
人们也怀疑星云的中央恒星为一连星系统,一颗恒星吸取另一颗恒星物质的过程形成一吸积盘,并在物质受方恒星两极射出喷流,这些喷流又与先前射出的物质碰撞。由于天体进动(岁差)的关系,恒星的两极喷流方向会随时间而改变。
人们在内星云光亮部分的外部,找到不少同中心的环状物体,他们认为可能在恒星演变在行星状星云前,在赫罗图中的渐进巨星分支(ah)阶段便已出现。这些环状物体的半径具规则性,每两个环之间的半径差均相若,因此人们指出这些环的形成机制为于特定时间,并以差不多相同的发射速度进行。
再者,一大型暗晕膨胀至恒星远处,于星云形成前便已出现。
现时谜题
人们纵使已作出深入研究,但至今仍有不少谜题有待解决。星云外层多个相同中心的环状物体的时间差距可能为数百年,现时仍难以解释。导致星云形成的热脉可能每隔数万年会发生一次,而较小的表面脉冲则每隔数年至数十年一次,星云会定时释出同中心环状物体的机制至今尚未有定论。
星云的光谱呈连续重叠的发射线状,这些发射线可能来自星云中离子之间发生的碰撞激发,或是离子再度与电子结合而形成的,当中因碰撞激发产生的发射线比电子融合的更强,因此成为多年来人们量度两者比例的方法。但近期研究结果指,在星云的光谱图中,离子与电子结合的发射线数量约为碰撞激发发射线的三倍1,其原因至今尚在争论中,有说法指是因为存在一些含丰富重元素的物质,或是星云温度的波动。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猫眼星云】)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