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帝釋天,梵文indra的意譯,音譯「因陀羅」。本來是南亞次大陸神話中的最高天神,有關他的頌詩占《梨俱吠陀》全書四分之一。據說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他全身茶褐色,能變形。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戰神。武器有金剛杵、棺印⒇琛K拇筇焱醯热是他的部下。佛教也利用了他,說釋尊下生時,他化現七寶金階,讓佛從天上一級一級地下來。他在左前方手執寶蓋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是一組。他也曾請佛在自己的宮中講了多次各種經文。加入「諸天」行列後,雖然居首,但勢力比「世界大王」時代衰微多了,和四大天王等平起平坐。還給他新造了履歷,稱其為忉利天之主,居須彌山頂之善見城。據《大智度論》說,迦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迦,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摩迦婆羅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為三十三天。又據《淨名疏》等書中說,迦葉佛入滅後,有一個女人發心為之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幫忙。後以此因緣,同生三十三天。那女人居中,即化為帝釋天,還有三位夫人,名為「園生」「善法」「赦友」,與帝釋天一起修行。那麼,帝釋天此時一定是由女變男了。這種種說法,暗中影響了漢化寺院中的造像意匠。
漢化寺院中,帝釋天常作少年帝王像,而且男人女相,面「如散華供養天女」;或即徑作青年女后像。為了表現帝釋天居於須彌山之巔為三十三天之主,中國畫師和工匠常有巧妙構思。如法海寺壁畫中,帝釋天作女后像,後隨三位天女(或即象徵那三位「夫人」?),其中一位給帝釋天打方頂傘蓋,以示帝王之尊;另一位持盤,內盛蓮花等,以示入佛門修供養之事;最有興味的是第三位,雙手捧一個山石盆景,這是納須彌於芥子式的化須彌為盆景,此種絕妙的象徵性手法,純粹是中國人的意匠創造。
第三位:北方多聞天王。
第四位:?#124;方持國天王。
第五位:南方增長天王。
第六位:西方廣目天王。
這四位就是天王殿中供奉的「四大天王」。
第七位:密跡金剛。是手持金剛杵守護佛法的護法神。也就是佛寺入門的山門殿中供奉的護法金剛的原型。
第八位:大自在天。梵文mahesvara的意譯,音譯是「摩醯首羅」。本是南亞次大陸神話中男性生殖器崇拜者的神,以男根為其標幟。據說一切萬物都是他生的,原都是他肚裡的小蟲,大地是他的身體,水是他的尿,山是他的糞便。後來佛教把他改造為護法神,如說,釋尊為太子時,遵當時的信仰,去廟裡禮拜大自在天神像。嚇得大自在天的偶像離座下階,先禮太子。這是一則著名的拿外教天神?#124;底抬高佛祖的故事。對大自在天本身,佛教也添上種種附會。如說:他位於**十八天最高處,「於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本像頗為「醜惡」云云,看來都與本根有些關聯。漢化後全失本真,常作密宗所傳八臂三只眼的化身狀態,手執拂子、鈴、杵、矩尺,面作菩薩相,身著菩薩裝,騎白牛。立像常省去白牛。也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諸種形象。又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但少見。
第九位:散脂大將。散脂(散支)全譯「散脂修摩」,是梵文ika的不准確音譯,唐代新譯音「半支迦」,意譯為「密」(密神)。又名夜叉(藥叉)大將,北方天王八大將之一,管領二十八部眾,有的經說他是鬼子母的丈夫,又有說是鬼子母的二兒子的。漢化寺院中常塑成金剛武將狀。許多塑畫工匠常把他和密跡金剛作為一組,塑畫成哼哈二將式形貌。密跡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或紅面)怒相,各持降魔杵一根。因此,一般人也就把他倆看成哼哈二將了。
第十位:辯才天。梵文i的意譯,音譯是「薩羅薩伐底」,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據說他聰明而有辯才,所以稱為辯才天;他能發美音而歌幔所以稱為美音天,妙音天。他的性別,《大日經》說是男天,《最勝王經》和《不空羈索經》說是女天,閻羅的長姊。一般以女天為准。佛經說,她住在深山裡,「或在山岩深險處,或居坎窟及河邊,或在大樹諸叢林」。「以孔雀羽作旛旗」。她的形象是「面如滿月」「目如修弙青蓮葉」,「常以八臂自莊嚴」,「身著青色野蚕衣」。一切動物如獅子、虎、狼、牛、羊、雞等都愛慕她。「獅子虎狼恒圍繞,牛羊雞等亦相依。」漢化寺院中所供的常為此種典型的菩薩裝八臂像,手執火輪、劍、弓、箭、斧、四絹索,也有換上矛肖和杵的。一般旁六臂執物,中兩臂合十。腳下有獅、虎、狐、豹等幾種獸。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天龙八部众】)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