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治水,计划周密,成效显著,但决非一人之功,必有襄助者。就是在上面所引《成都记》李冰化牛斗江神的传说中,也说有武士们持箭相助。《李公父子治水记》说:“公治水非一处、襄之者亦非一人,若南安、荣经等处,皆尝及之。故离堆之事伪传,而同时若竹氏、毛郎亦替厥勋,二郎其尤著也。二郎固有道者,承公家学,而年正英韶,犹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友七人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谓其有功于民,故称圣人。”(《灌县文微》卷五)又《蜀中名胜记》六卷引《古今集记》亦载:“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其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概川西南十数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今县西三十三键尾堰索桥有李冰祠。”“离堆上有伏龙观,下有深谭,传闻二郎锁孽龙于其中。霜降水落,或时见其锁。”(《井蛙杂记》卷九)李冰父子治水,有功于蜀,蜀人十分怀念他们,于是修祠立庙,常年祀祭,李冰被尊为“川主”,其子被尊为“二郎神”:“蜀中灌江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离堆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朱子语类》卷三)
二郎神传说书面记载的出现,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以前的汉代、唐代,从未听说有个李冰的儿子“二郎”,李冰是否真的有个我们至今仍不知其名的儿子“二郎”也无可稽考。但灌口二郎庙的香火日甚,“二郎神”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却是事实,甚至在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中也有了以“二郎神”为名的词牌。周密《武林旧事》中,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也有了“二郎熙州”、“鹘打兔变二郎”、“二郎神变二郎神”等名目。
后来,传说中还出现了一位“嘉州太守赵昱”,来和李冰父子争“川主”和“二郎神”的位置。《方舆胜览》载:“赵昱隐青城山,隋汤帝起为嘉州太守。时键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顷,潭水尽赤,显左手提蛟头,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一日,弃官去。后嘉州水涨,蜀人见昱云雾中骑白马而下。“宋太宗赐封神勇大将军.”到了《嘉定府志》中,则说成是:百姓们感戴赵昱的恩德,在灌江口立庙奉祀他,俗称“灌口二郎”。《常熟县志》所记也大体相同。《八闽通志》又说宋真宗时张泳入蜀平乱,得到二郎神的帮助。事后张泳奏请追封川主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川主”原本是李冰的称号,《灌县文微》卷五《李公父子治水记》就有“因其(李冰)治蜀治水,益州始为天府,故世称曰川主。”现在又称赵昱为川主。对于这传说中出现两个“川主”一事,《彭水县志》解释道:“川主庙祀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或谓当祀赵昱者。考赵与李皆以治水立劝于蜀,并具有川主之称。然李先而赵后;且李所治为全蜀上源,赵则仅在嘉州而已。又李之淘滩作堰,功在生民,不徒以异迹见称;若赵但以道术免一时之灾,不能使千载后民食其利也”,虽是折中之说,却都道出了两个传说的先后和异同.
与赵昱事相类似的记载,还见于《襄阳旧传》:“晋邓遐,字应远,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为襄阳太守。城北污水中有蛟,常为人害,遐遂拨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流血,江水为之俱赤。因名日斩蛟渚,亦谓之斩蛟津。”《图书集成》引《浙江通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二郎神】)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