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特点】
在拜占庭教堂里,内部的陈设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风将至圣所与教堂中殿隔开。祭坛前方有一大门,两边各有一小门。门和屏风上绘有精致的圣经故事、人物、天使长等圣画像。圣像崇拜虽在圣像破坏运动中受到攻击,被定为异端,但几经反复,787年尼西亚公会议终于宣布废除圣像崇拜的法令为异端。这一决定被以后的东正教奉为信条。其教义基础是:由于上帝在耶稣基督身上采取物质形象,他也能在画像中表现出来;圣像是一种象征性而非现实性的艺术,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教会的神学思想和表明上帝启示的重要形式,同时也展示了基督教奥秘的形象化的历史。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拜占庭教堂的建筑艺术对俄罗斯正教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圣索菲亚大堂成了俄罗斯正教教堂建筑的楷模。但在教堂内部的陈设方面,俄罗斯正教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典型的布置是:在祭坛处布置有许多圣画像,上绘东正教崇仰的圣人、圣徒等。
东正教在复活节前的斋期内不允许食用肉蛋类,在斋期之外不允许饮用和食用血和血制品。
东正教反对天主教会倡导的“所有神职人员均需独身”,其神职人员分为出家、在家两个系统。结婚的在家者可成为诵经士、副辅祭、辅祭、大辅祭、司祭、大司祭,出家修行者,可成为修士、修士辅祭、修士大辅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驻国外教区的代表)、都主教、牧首。
【组织制度】
东正教否认天主教“只有‘使徒教区’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区有权成为牧首区”的观点,而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根据国家或城市在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设立牧首区。牧首区(大主教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首脑为主教,主教的人选必须是高级修士(修士大司祭)或领圣职后保证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结婚,但不能作为主教人选。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或司祭)、修士司祭(或司祭)和修士辅祭(或辅祭)。再以下的助祭、诵经士等教职人员无神品。
【节日和教历】
节日繁多。其中以复活节最为重要(又称耶稣复活瞻礼),称为节中之节。据尼西亚公会议规定,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因正教沿用儒略历,故其复活节日期较天主教和新教所采用的格列历(即公历)推算至今约晚13天。1924年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和希腊正教系的大部分教会改用格列历;属俄罗斯正教系的多数教会包括中国东正教会仍沿用儒略历。除复活节外,还有“十二大节日”。其中3个大节,依复活节为推算标准,称为移动瞻礼,即棕树节,又称主进圣城瞻礼,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天;耶稣升天瞻礼,在复活节后40天;圣三一瞻礼,在复活节后50天。其余9个为定期瞻礼,即圣母圣诞瞻礼(约9月20~21日,公历。下同)、荣举圣架瞻礼(约9月26~27日)、圣母献堂瞻礼(约12月3~4日)、耶稣圣诞瞻礼(约1月6~7日)、圣母行洁净瞻礼(约2月14~15日)、圣母领报瞻礼(约4月6~7日)、耶稣显荣瞻礼(约8月18~19日)、圣母升天瞻礼(即圣母安息节,约8月27~28日)。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许多节日和斋期。
【在中国的传播】
东正教和其它基督教派别一样,亦来华宣教。据《旧唐书·拂菻传》记载“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拂菻是大秦的别名,大秦即拜占廷帝国。大德僧指的应该是传教士。如记载属实则说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教会派遣传教士来华。只是这还不能证明东方教会在唐朝时已进入中国,此问题还有待学者深入研究、探讨。
东正教入华时间始于17世纪,1665年,以切尔尼柯夫斯基为首的沙俄武装人员侵占中国黑龙江左岸的雅克萨地区,竖木建堡。俄军随军修士、基廉斯克修道院长叶尔莫根在该地建基督复活教堂。1671年,他又在该地磨刀石山建立仁慈救世主修道院。
清军收复雅克萨后,一部分俄国战俘被押至北京,编在满洲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北京城东北角胡家圈胡同。为照顾战俘的信仰,康熙帝准许随军修士大司祭马克西木为战俘们举行宗教仪式,清政府将该胡同内一关帝庙,改建为东正教堂,取名“索菲亚教堂”。因堂内挂有圣·尼古拉圣像,故该堂又称为“尼古拉教堂”。1695年,该堂会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承认。1700年6月,沙皇彼得一世发出派遣俄罗斯东正教会驻北京传教士手谕。1715年得到康熙帝同意,俄国正教会正式派遣传教士团驻北京。次年,司祭伊拉利翁诺夫带领传教团抵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东正教】)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