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境观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则知自己的过失,能够反醒,把自己的过失洗得干干净净,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见已过。’为什么我们不能常自见已过?皆因我们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见到自己过,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后才见自己过。
眼自看是否很消极而不够积极?不是,自看是积极不是消极,自看到一程度,肉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现前,天上天下也见到,天眼无碍,也可以见到极乐世界;自看再进一步,慧眼现前,无我,生死一时空,能出三界;再进一步自看,法眼也现出来,一切法都知道,六度万行乃至八万四千法门,皆能清楚了知,到后来佛眼亦现前,见佛境界,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
如果我们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是自看、自见。
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务,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便是福田,末审和尚教作何务?’智慧从自心生出来,不离自性,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开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难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则难得很呀!
所以眼不易自见,耳不易自闻,心不易自觉,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观,不是容易,但我们一定要向这个地方下手。
昔日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禅师,未出家时是一个大将军,喜欢射鹿。有一天,经过马祖的道场,马祖问他是何人,他说我是个猎士,要射鹿,马祖问他一箭射多少只,他说一箭射一只,马祖说:‘你不懂射。’‘我不会射,然则和尚懂射否?’马祖说:‘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猎士曰:‘彼此是众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马祖曰:‘你既然明白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无下手处。’
你看,射鹿有下手处,自射却无下手处,马祖即时赞叹:‘这汉历劫无明,一时倾尽。’自射无下手处即无自己,所以历劫无明,一时倾尽,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断烦恼若一个一个的来断,需要很长久的时间,若能自断,所有烦恼,一时都清。烦恼从甚么地方生?从我而生,无我,烦恼便尽灭,所以自看、自见,是最妙的法门,但是,无下手处。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属世智辩聪,背境求心-无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离自性,便是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罗蜜嘛!
何谓波罗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诸佛、圣人、佛土的彼岸,到涅盘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简单的来说:返我们的老家。
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释得最清楚:‘焚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著境有生灭,犹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离境无生灭,即名彼岸。是故以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生无灭,是名涅盘彼岸,若聪明有我,见一切法有生有灭,就是生死的此岸,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有生灭:国土有生灭、入有生灭、事情有生灭,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伦敦,若到彼岸,离境无生灭,是净土,如水常流通,此水与彼水打成一片,极乐便是娑婆,娑婆也是极乐,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清净,清净和合,万法打成一片,是名到彼岸,万法清净,就是波罗蜜多心;心是清净,无生死、无烦恼、无业障。到了彼岸,然后见真如心、清净心、涅盘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离开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无相,般若经云:‘色空故,般若亦空,色无我故,般若无我,色无尽故,般若无尽,色不坏故,般若不坏,色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无我故,般若无我,受想行识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离开一切法,般若
与一切法打成一片,如来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就是因为无一法离开般若。
以观照般若自看、自闻、自觉、自照,背境欢心,无我,故能了生死,古时有一僧人问惟正禅师:‘请问和尚,道在何处?’禅师答:‘道在眼前。’‘道在眼前,为何我不见?’禅师曰:‘有我,所以不见。’‘有我不见,和尚还见否?’‘有你有我,转转不见。’‘无你无我,还见否?’‘无你无我,阿谁求见?’
是以,若想求般若,尽量把我执减低,减至无,无我即见道,见道生智慧,就是般若。
现在入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5421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5421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心经】)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五色神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