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心乙人的就业问题,比解决粮食问题还要困难。
与粮食问题相比,就业不但是现实问题,还是长远问题。
相对而言,就业的长远压力肯定过了现实压力。
战争结束后,印度百废待兴,战后重建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别的不说,光是恢复国家基础设施,就能让心乙印度劳动者忙上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了。
问题是,几年、十几年后,州乙劳动者干什么?
这就是王元庆必须考虑的问题,也就是印度产业结构的问题。
毫无疑问,印度不可能走科技立国的路线,至少短期内没有这样的可能。如果印度也走上了科技立国的路线,暂且不说科技从何而来,心乙劳动者生产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全世界都消化不了,产品卖不出去,还能立国吗?别说打手 乙劳动者,共和国的3亿劳动者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就能满足的亿人的庞大市场了。如果让印度也走科技立国路线,共和国的劳动者何去何从?
印度能够走的就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事实上,这也正是王元庆起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因为共和国已经淘汰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打手 亿人口的庞大市场需要太多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多到让拥有心乙人口的周边地区都供应不上。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资源密集型产业。
在所谓的“资源”中,肯定包括能源。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要不要在印度推广最先进的荐源?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印度的能源企业必须掌握在共和国手中。
说白了,共和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其中就包含了最先进的能源技术。按照共和国全国工商会与能源行业协会的们查报告,在国外修建一座可控聚变反应堆,就能在国内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让数万共和国公民过上富足生活。
印度对能源的需求有多大?
即便按照最保守估计,在刚乙印度劳动力从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时候,印度至少需要匈o座千万兆瓦级的可控聚变核电站,就算共和国企业只占旦的份额,也能为共和国创造打手 亿的共和国公民不用为生活愁。
仅此一项,就解决了大约晚的共和国公民的工作与生活问题。
在印度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与推广“工业化农业生产技术”密切相关,还能带来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好处,那就是拆除印度的所有裂变核电站,从根本上铲除印度的核技术,让印度成为“无核”国家。
从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来看,就算不能带来打手 沏万个就业岗个,也必须在印度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
既然能够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为什么要吝惜一点技术呢?
从本质上讲,只要输出的产品,而不输出技术,并不存在技术泄密的问题。因为共和国早就在其他国家与地区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并没有因此泄露技术。再说了,如果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关键技术那么容易掌握,共和国也不会从中获益。等到全世界都掌握了可控聚变核技术之后,可控聚变核技术就不再是决定国家话语权的尖端技术,共和国也会在更高的技术领域取得主导权。
当然,解决印度就业问题不是修几座电站那么简单。
果真如此简单的话,王元庆也不用为此头痛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8703/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870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百七十六章 棘手问题)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闪烁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