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概念,不可能是永远固定不变的。中华武术在华夏土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独特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等,世代相传,历久而不衰,逐渐成为一国传统,随时随地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p
不管处在什么年代,武术展示给世人的并不仅仅是它本身的外部形态,还有它固有的文化内涵。武术为终身所好,它能塑造了性格,也造就人生。/p
此时张老汉与王路常,正蹲在一间农家的庭院中,仔细的盯着一口道釉锂红的水瓮。/p
张老汉附耳瓮面之上,弹指听音。/p
清脆磬音中夹杂不和谐的颤音,像是老人家在咳痰,令人难受。/p
瓮是农家之宝,可以存水、腌菜,养鱼、当澡盆、作粪坑,烧制品质从釉色分辨,黑绿黄三色中,绿色为佳。/p
而道釉俚红的,为最佳,不寻常。/p
或许是哪里大人物家里流落出来的东西。/p
此瓮躺在地上,落魄而保持着肥头大耳的帝皇一般,釉面上一道五寸浅痕,是崩裂初相。/p
开始锔瓮。/p
钻小孔,上铁片契合,抹腻子粉。/p
一举一动王路常都小心观看。/p
如同当初看王子昂打潮。/p
一个是大开大合,刚劲凶猛,一个是细致入微,听音辨物。/p
是不同的境界。/p
残留缸水倒净,用粗草绳绑住,合聚裂片。缸横地上,老人家在裂缝两侧钻眼,钻长一尺二寸,钻尖镶金刚石,钻尾圆滑,用一个铁酒盅扣住,以固定。/p
钻身系一张弓子,似弹棉花的绷弓也似拉二胡的琴弓。拉动弓子,钻便旋起来。老人家右手扣酒盅,左手拉弓子,犹如戏台上的琴师,举止气派,神色陶醉。/p
王路常一旁看着,恭敬专注。/p
锔子是一支两端为钉的铁片,就着钻出的眼儿钉上,鸟爪般抓紧裂缝。/p
裂纹隆长弯折,上几支锔子,全凭经验。/p
上的越少,手艺越高,能选中要害。高四尺的一口大瓮,仅用锔子三支,以腻子抹平裂痕后,两人都从紧张的境界中退出。/p
老人家露出欢笑:“可以了!”/p
有钱拿。/p
农人做了饭食招待,准备吃饭。/p
吃饱便可以全身而退了,今日财食双收,功德圆满。/p
“太过瘾了!”王路常猛的捶手跺脚。/p
土泥地面震起灰尘。/p
一旁尚未来得及扶起的锂红大瓮,发出一阵颤鸣。/p
在地上抖动了几下,然后“咔咔咔!”碎了。/p
“师公……它……它荣升了!”/p
王路常指着碎瓮,满脸尴尬!/p
武人打死了人就叫荣升,是狠话,对对方身份的一中抬举。/p
官员升迁叫荣升,死人升棺也叫荣升。/p
活用到手艺活中去,是对自己手艺不精的一中推脱。/p
这个词是张老汉在来时的路上说给王路常听的。/p
活学活用了。/p
“荣升你个大头鬼!”老爷子一脚踢将过来,王路常猴儿一般闪躲开。/p
两人满脸的尴尬。/p
幸而这家农人淳朴:“反正都是烂的的,想着能补好便再用用,赚了,不能补好,烂了就烂了,不强求!”/p
放走了二人。/p
没脸吃饭,在农人的劝吃声中赶忙逃走。/p
回去的路上,张老汉不说话,王路常自然不敢乱说话,并且担惊受怕,做了坏事,或许会受到惩罚。/p
来到一处人烟稀少之地。/p
张老汉突然掠出三丈,足尖点地,一鹤冲天,身子孤烟般冲天拔起。/p
荒野寂寂,夜色中迷漫着冷寒和萧索,就算是王路常一身轻松,也追不上张老汉,更不用说此时还担着张老汉的锔匠工具。/p
耳边只留下来一句话不三不四的歌谣:“哈哈爱兮恨兮爱乎恨乎,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p
王路常惊异,脸都没了还好意思唱歌?/p
唱的什么乱七八糟的?/p
抬眼看去,哪里看得见半条人影。/p
只剩下歌声的余韵,仿佛还缥缈在夕阳的余晖里。/p
风在呼啸。/p
夕阳无用。/p
王路常赶忙奔跑去追。/p
他怕鬼。/p
一直没追上,夜色渐渐袭来。/p
虽然害怕,但是不叫唤。/p
直到张老汉从草丛中窜出来,嘴中嚼着什么,咔擦咔擦的脆响,还有汁液从嘴角溅出来。/p
王路常口水顿时就出来了。/p
两人一天都没吃东西了,饿极。/p
“师公,你……吃的什么?……”/p
张老汉手中拿着的,是一些叶子一样的东西,透明如玉,如同玉叶子,但是膨大、卷曲,或白里泛绿、或绿里泛红、或全红色的,是某种树的特别肥大饱满的叶片。/p
“没见过?”/p
“没有!”/p
“这就是茶耳了,不说这些,练武功呢,就要板眼准,合工尺,意思就是说要按部就班,守规矩,万不能逾越,今儿就跟你讲讲规矩……”/p
“师公,多讲讲茶耳朵么……”/p
“你给我听好咯,你就是不懂规矩,我现在就要好好教教你……”/p
“吃吃茶耳朵再教不好么?”/p
张老汉一脚就踹了出去。/p
……/p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55603/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5560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六十一章 锔瓮与武术)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张敢夫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