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之战的兵力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曹操斩颜良、文丑之后曹操所率领士兵不足一万,荀彧也承认曹军数量只有袁军的十分之一,而且击破文丑是仅有五六百骑兵,都可以看出袁绍和曹操的军队总数目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即使袁绍分了一半兵力去延津,只要袁绍及时从黎阳分兵救白马,袁军在白马还是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令进军延津的军队无功而返,消耗其锐气,那是后话。因此,声东击西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令黎阳兵力不足而无法解救白马,而在于黎阳的大军不能及时赶赴白马救援颜良,让袁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延津发生的大战上,并且使颜良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没有充足的战斗准备和战前必要的部署。或者说“分其势”是指分开袁绍和颜良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分散袁绍在黎阳的兵力。荀攸的声东击西之策一旦成功,白马之围基本可解。然而,荀攸之策并没有这么简单,荀攸之策最后一句不是“白马之围可解也”之类的话,而是“颜良可禽也”,这给此计划上了一个大问号。荀攸之策和荀彧之策存在同样的思想,也存在同样的疑问。同样的思想在于从荀攸的话中起码可以看出荀攸也认为颜良可禽。而疑问在于假如事实真的如荀攸所料,颜良的确可以击败,白马之围的确可以解,但“颜良可禽也”在之前荀攸的话语中都找不到半点端倪。颜良应该怎样禽?为什么可以禽?这依然是疑问。如果认为荀攸只是随口猜测,这也解释不过去。荀攸被陈寿评价为“算无遗策”,他不会作出无理的猜测,陈寿而是和荀攸异口同声地说“后从救刘延於白马,攸画策斩颜良”。可见绝非偶然或口误,而是很可能荀攸之策尚未完结,另有隐情。荀攸之策还包含什么内容呢?这从荀攸的话语中难以找到答案,但从白马之战的结果来猜测,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可能的情况。在白马一战中,斩颜良首功毫无疑问应归关羽。如果荀攸之策是完全成功的话,最可能的就是荀攸建议曹操派关羽利用个人勇武临阵斩颜良。关羽的武力在他斩颜良之前已经被魏国众谋士承认了,关羽的勇武并非郭嘉一人承认,而是曹操手下谋士都普遍承认,当中很可能也包括荀攸,也就是说荀攸在白马之战时就很清楚关羽有过人的勇武。如果说关羽的勇武只是言传,未必真实,然而,关羽实际上的武力有多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荀攸眼中,关羽的武力颇高。另外,先登作前锋的另一位将领张辽也是武力很高的,这点在合肥之战之前已经为人所共知。派遣两位武力过人的将领为前锋,未见得是巧合。除了此二人关系亲密外,军中与关羽关系亲密的不止张辽,还有徐晃。希望他们二人利用个人勇武亲斩颜良也是很可能的。利用个人勇武临阵斩敌将,古已有之。利用某些人个人的勇武,冲入敌阵,斩杀敌将,以最快捷的方式结束战斗,这是着名军事家吴起承认而且提倡的战斗方式。把这种战斗方式运用于以少数量军队突袭敌军,这是适合的。突袭敌军可以令敌军一时间不能集中精力迎战,但始终寡众悬殊,胜负难测。如果想在此期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斩杀敌军主将是很好的选择,符合军事规律。一旦曹军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等颜良抽调回攻城军队全部集中应战,甚至袁绍从黎阳派兵增援,这对曹军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荀攸完全有向曹操提出派关羽冲入敌阵斩杀颜良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颇大。/p
刘毅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缘由,荀彧和荀攸,这叔侄绝对是绝配,一个制定战略,一个战术大师,但是为什么在濮阳的时候,会发生那样的情况。/p
太多的疑问,刘毅不清楚,只能等待下一次见到他们的时候再说了。/p
关羽斩杀颜良文丑,颜良文丑现在已经攻破了界桥,弄死了公孙瓒,刘毅的计划已经落空了,毕竟没有公孙瓒的协助,他不可能自己打败袁绍,仅仅凭借这五千将士。/p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关羽前来支援了,自己等人还是去攻打邺城,如果能破,那就万事大吉,因为他们能借城而守,到时候能撑到关羽到来。/p
但是如果破不了,刘毅不知道该怎么办,恐怕只能在翼州四处逃窜了,到时候能不能离开翼州,还是一个未知数。/p
至于关羽会不会来支援,刘毅从来没有怀疑过,虽然军令如山,关羽的任务就是镇守兖州,但是刘毅和关羽各位非同寻常的关系,如果有生命危险,刘毅相信关羽一定回来支援的。/p
关羽来支援,很有可能到时候就在邺城决战了,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勇猛不可挡吗?那就让关二爷再斩他们一次,刘毅相信关羽能做到。/p
状态提示: 第325章 丶界桥公孙灭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