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科举制,是它让平民子弟有了上升的阶梯,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然后这一波奋发图强的老实孩子就把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给干掉了。这是一个在直觉上很合道理的解释。世家大族应该是因为科举而没落的,但干掉他们的元凶不是平民子弟,而是科举制发挥的另外一种作用,这个就有意思了,你想,科举就是考试,考试就需要读书。而在唐朝的时候,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读书条件的,你至少得有钱有时间。唐代虽然有了雕版印刷术,但多数是用在宗教领域,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线装书,而且教育也没有普及,所以书籍和老师都是稀缺资源。当时可没有几个平民子弟是既有钱买书,又有时间读书的,平民子弟和世家子弟之间掌握的教育资源差距太大了,所以如果仅仅在考场上争夺,怎么可能干掉世家大族,整个唐代四百多位宰相,科举出身的只有50,其中完全平民出身的人也就50人左右,比例是很低的。而世族之中的崔家,一门就出了32位宰相,这崔家就是崔莺莺那个崔家。那么,既然权力依然在世家大族手里,他们又是怎么没落的呢?答案还是科举。/p
科举制的本质,其实不是给天下人一个公平晋升的机会,而是让天下人自觉进入到这个由国家掌握的系统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有的考生都变成了“天子门生”,状元都是皇上钦点的,这个权利在皇权手里。/p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世家大族要维持自己的权力基础其实成本挺高的,至少你得是当地的大地主,能掌握很多人,而且能组织起武装力量,还得维系当地的人员关系。他们是凭借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和皇权来对抗,所以才牛嘛。/p
但是有了科举之后,世家大族获得权力的途径就简单多了,他们读书,有钱请老师,再走点关系,很容易就能进入国家的政治体系。/p
人总是会走那些更好走的路,但是忽略那些付出的代价。/p
唐代搞科举,时间一长,世家大族渐渐的放弃自己在地方上的权力基础,全部举家跑到长安去了。最终的结果,公元905年,后来的梁武帝朱温攻进长安,在黄河边一口气杀掉了30个世族的高官,世族这才真正的没落,你说这些人不能跑吗?他们在长安住惯了,他们祖宗在地方上的根基已经丧失殆尽了,往哪儿跑啊。/p
南北朝的时候,朝廷和世族是合作和对抗的关系:要么你好我好,要么你死我活。而隋唐的办法是让世族进入自己设计的权力制度,让他们慢慢的丧失权力的基础。所以,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声势夺人的权力,其实都有一种基础,基础一旦丧失,权力就非常脆弱/p
刘毅虽然知道科举制这种东西,但现在根本不敢拿出来,没有没用啊,你一个青州实行有什么用,全天下又不认可,时机还没有到啊,世家的问题估计还要头疼很长世家,真是无奈啊。/p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52202/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5220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15章 丶陈元龙的安排)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柠檬咘酸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