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郭嘉不死,对他言听计从的曹操便肯定不会误判形势,而是从容布置,徐徐推进,有一个信任的谋士和没有信任的谋士就是这么大的差别,但也不是说荀彧程昱等人没有用,主要是在战争策略上荀彧不擅长,荀彧一般是在老窝搞内政,如果有郭嘉活着,至少曹操的赤壁之败是不太可能的,那依靠那时候曹操的实力,无论孔明周瑜如何天纵奇才,也是无力回天,刘备孙权也只能引颈就戮了。/p
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p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p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p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p
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有史学家说,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p
反观法孝直,与孟达入蜀后,法正被任为新都令。差不多到十年后,法正的职位只是军议校尉,十年时间升了这么一点,确实是不被重用。学者世家出身,自小又见识了不少战乱的法少爷,几乎在益州憋了十年,肯定会有怨气吧。/p
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p
陈寿将法正比作曹营两个人,程昱和郭嘉,这两个人正好偏向的专精很明确。虽然我猜陈寿把他们仨比较的原因是这三个家伙人缘都太次……程昱偏于战术,郭嘉偏于战略。荀攸也是更专精战术,荀彧则多着眼于战略的布置。最大的区别就是,战术家必须亲冒矢石,督军前线。战略家则要陪伴主君左右,剖析利弊取舍。法正也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他点的应该是战术天赋专精。/p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也是有一些黑法正的人抓着法正黑的理由,恩怨分明在政治上总是有些差人一筹的感觉。/p
因为法正的策谋,不只是刘备做不到,而且是想不到——因为法正的计策,带有极强的现实意味,果决狠辣,判断精准,带有贾诩的黑暗和郭嘉的灵感,或者说刘备和法正的契合度没有郭嘉高一些,不过法正为刘备谋夺下来的那一波益州真的是最辉煌的时候。/p
所以刘毅让郭嘉带着法正也是有些考虑的,毕竟两个战术谋略的在一起,起码能互相商讨进步。/p
法正默默的走到郭嘉的身后,刘毅既然说要自己跟着郭嘉,那就跟着吧,不过相对而言,自己更多刘毅比较感兴趣,毕竟那种大势上的谋略让法正对刘毅很感兴趣。/p
“子昂,我还是住你家吗”,法正疑惑的开口问道,不知道是不是要在刘毅家继续住下去。/p
“嗯,住在我家吧,等有院落了再单独分配给你一个院落,不过估计要有一段时间了”,刘毅笑着说道,反正现在法正是孤家寡人一个,和刘毅住在一个院落也没什么,等法正有家室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单独的院落了。/p
“子昂,青州书院那边你还不过去看看,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52202/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5220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96章 丶郭嘉与法正。)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柠檬咘酸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