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 第九十章 朝廷与藩镇(2/2)

文/流觞大大
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 | 本章字数:1512  | 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txt下载 | 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三国之吕布天下大明1624启明星探案集风流三国一品官人代嫁弃妃忍校教师,我教书就能变强乱世国宝庶子风流唐龙争霸最强区小队神武九州志
五代时期朝廷与藩镇的关系。/p

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统治者的难题。/p

这个难题一直到了后周乃是北宋建立才得到彻底解决。/p

在这个过程中,各代统治者都在实践中摸索,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消弭矛盾,巩固中央统治,但是收效甚微。/p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在问题表面打转转,各类举措都没有触及到问题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武夫乱政,礼教崩坏,制度丧失。/p

这也很正常,因为五代时期各朝统治者大多都是从武夫的角色拼杀出来,或者是被一群武夫推举出来的,让他们向自己人动刀子,显然不太可能。/p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要立规矩、兴礼教,羁縻人心,以文控武。/p

大家不要小看了礼教的作用,这个东西是加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粘合剂。/p

俗话说最难控制的是人心,人心被平定了,叛乱也就被平定了,所以说后世王守仁曾说过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p

礼教通过与家族文化相结合,在每个人心里构建起一道藩篱,心被关了起来,人就不会撒野了,治理也就容易了。/p

这个制度通过时间的积累日益根深蒂固,它生长在人心里,蔓延到人际关系中,笼罩在整个中华大地上。/p

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牢不可破。/p

鲁迅先生文章里一直表现的那个主题:吃人的社会、愚昧的众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礼教,就是这个东西。/p

当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唐末五代之前的礼教(儒家思想统治制度)还没有腐朽到那种程度。/p

在那个时代它是起进步作用的,毕竟这么大一个国家,总要有一套制度来约束,否则那不就乱套了吗。/p

五代时期就是乱了套的一段时期。/p

这时候礼教没了,约束没了,底线没了,人心也就野了,杀人、吃人、乱-伦、兄弟父子相残的一幕幕接连上演。/p

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无义之战太多太多,最遭殃的总是黎民百姓。/p

俗话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时候的兴与亡又太频繁了一些,而且在兴与亡的间隙里也在打仗,你说苦不苦!/p

要想终结这个乱世,那就需要有非常之武力,非常之文治,两者缺一不可。/p

只可惜从朱温开始,历代统治者往往武力有余(有的还不足),文治却很是不足(或者为零)。结果只能是以暴制暴,暴乱无穷。/p

直到后周乃至赵宋时期,大家总算是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点经验,开始立规矩,并加大对武将的控制。/p

怎么控制他们呢,用文官,用文官制定的制度,用根植于人心的儒家思想。(所以说,宋代理学的兴起也是有一定基础的,这是刚需。)/p

谁若是不服,不想接受这个制度,好吧,我另一只手里可提着刀呢,你要试试?/p

正所谓雷霆手段,菩提心肠是也。/p

所以说像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以及宋太祖赵匡胤,这些人都是文治武功顶尖的人物。/p

乱世中他们能够镇得住穷凶极恶的武将,又能通过施行建设性的制度来开辟太平,真的很不容易。/p

正因为历史对乱世终结者的标准要求太高,所以在前期积累经验的过程就很痛苦了。/p

朱温,他也正在用实际行动为后世统一积累经验。/p

主要经验就是对待藩镇的态度上。/p

在他统治时期,大梁已经渐渐开始从各大藩镇收权,换句话说:大梁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相比于晚唐时期有所加强。/p

这一点可以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看出来。/p

但是,朱温并没有为后世开太平的自觉意识,他这样做的目的仅仅为了维护其自身统治而已。/p

正因为站位不高,所以也就没有形成制度,罗绍威跟他关系好,对方就能做节度使;冯行袭尾大不掉,所以要加强控制。/p

所有的一切还是为了老朱家的政权能够延续下去。/p

随后朱温连这点工作都不想做了,做皇帝毕竟是很累的,他开始纵情享乐,不再尽做皇帝的义务,专门享受做皇帝的福利,然后大梁政权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p

走下坡路的表现在于一名绝世武将的崛起。/p

他,就是杨师厚。?/p


状态提示: 第九十章 朝廷与藩镇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九十章 朝廷与藩镇(2/2) 返回《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目录下一章:第九十一章 泼皮无赖也有自己的无奈(快捷键→)

推荐阅读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寒门风骨从嬴政开始:历代皇帝陆续降临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三国:幽燕铁骑踏天下南宋之帝王大业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烟冥望阡陌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