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家是虎口大户,街北头算是公孙家的地盘。/p
公孙进昨夜溘然长逝,在虎口也算是一桩大事,他的身后事自然也要大办。他生养了七子二女,加上媳妇,加上女婿就是十九人——老七公孙俊坐享齐人之福。/p
更不用论什么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啥的——枝枝杈杈林林总总,光自己人,算来都有一百零六人。/p
河南丧葬习俗讲究事前准备充分,尤其是家中有年事较高的老人时,甚至提前几年就预备下了棺木和寿衣。这样做没有催老人早去之意,反而受众人称赞,认为这样的儿女有孝心。/p
公孙进老俩口的棺材七十大寿时早已经备好。/p
那时他们还健在,所以给他们预备的棺材,叫“寿棺”,当时按惯例漆成红色。公孙进的棺头阴刻着一个蓝色的“寿”字,老伴的棺头是个“福”字,字的周围镌着金色的富贵不断头的吉祥图案。/p
当年?“寿棺”做好后,每年都要刷一次漆。然后在棺材头上搭了块红布。/p
郑州一带的“寿棺”又不同。做好后不漆、不雕、不画,人死后才雕画棺材头,俗称“金材头”。/p
漆的颜色也有讲究,五十岁以上漆黑色,七十岁以上漆咖啡色,九十岁以上漆红色。/p
棺材的用料首选柏木,因为柏木质地坚硬,不易腐烂,民间还认为柏木又可防穿山甲钻墓啮咬亡人尸骨。/p
公孙进老俩口的棺材都是用十二根柏木做成,俗称“十圆(愿)心”,请的是虎口最好的木匠,东街的唐木匠做的。/p
寿棺用六块棺木拼合而成,天(盖)地(底)、两墙(两帮,术士认为代表日月)、两头,每一块都要用独木做成,俗称“六独活”。/p
也有用四独木的,两头可借用其他余料,这样省事省材料,木匠得会计算,精心配搭。但最忌讳用五块,迷信认为会造成“五鬼闹房”的恐怖局面。/p
公孙进老俩口的棺木的长度都是六尺六,内宽二尺一寸。/p
“六”在河南方言里音“录”,与“禄”同音。“六尺六”含有双“六(禄)”,取其吉祥意。/p
棺材板的厚度也有讲究,一般底、墙、盖的厚度依次是“三四五(寸)”或“四五六(寸)”。除去盖,俗称“三长”。两端的头都是短的,民间称为“堵头”,术士们称为“彩头彩尾”,俗称“两短”。/p
一提到棺材,大家自然就会联想到死人,这在人们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都有一种暗示作用,因此也就产生了“三长两短”这一俗语,隐喻棺材,讳射“死”字,通俗、形象、生动。/p
当一个人身处危险境地或冒着生命危险去处理一项事务时,亲人往往会担心地说:“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即源于此。/p
公孙明身为长子,系万千重担于一身。/p
他熬了一夜,长跪在公孙进的灵堂前,望着十多年前就已定做好的那口大棺材,心生感慨,当年精心做这棺的人——唐木匠早已驾鹤西去了。/p
谁能想到,现在棺材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了,真可惜了老祖宗那么多的讲究。/p
他熬了一夜,和兄弟们也争执了一夜。千头万绪,心乱如麻。/p
父亲已经火化成灰,那一小袋骨灰是直接放棺材里吗?/p
最后,老二说,父亲好歹也算是虎口名流,顺应潮流,还是得买个不错的骨灰盒好看。/p
其余众兄弟都沉默不语,公孙明也沉默。/p
天未破晓,殡仪馆的车已经来了,大家忙的手脚并用。有人忽然问:/p
“老七呢?”/p
老七公孙俊和老大公孙明相差二十七岁,公孙大娘曾经笑着说,俺娘一辈子光顾生娃了……/p
公孙俊正头疼呢。/p
他是镇中心校的职工,挂着名。他又是虎口汽车运输站的经理。/p
他早已结婚,有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p
他年轻孟浪,不知怎么又招惹上了虎口信用社的王小玉。/p
他自诩多情,本是逢场作戏。无奈王小玉却偏偏对他情有独钟,放言非他不嫁。/p
就这样痴缠了几年,王小玉又为他生下了一子。/p
他既不想离开前妻冯小红,又不想娶王小玉。为了表示公平,干脆和前妻离了婚,保持单身状态,实际上却享着妻妾双全的齐人之福。/p
冯小红和两个女儿住在汽车站,拥有家里的财政大权,仍然是公孙家承认的正统媳妇。/p
王小玉母子住在学校。/p
听闻公孙进去世,两个女人都想以儿媳身份前去拜祭。/p
公孙俊头都大了,哪有七个儿子八个儿媳的道理?再说两个女人同时出现,要是当众在他爹的灵堂上互掐起来,惹人笑话不说,怕不要把他爹又气活过来?/p
他绞尽脑汁,想出了安排两个女人错峰出行祭拜的主意。/p
冯小红随他公开祭奠参与应酬,瞅个空子,叫王小玉携子去灵前磕个头即可。/p
……/p
从殡仪馆回来,公孙俊一直注意着冯小红的动静。/p
冯小红对公孙大娘说:“大嫂,俺回家换件衣服再来,这里恁先照应着。”/p
公孙大娘还没来的及吱声呢,公孙俊就慌着说:“红,看恁忙乎了一晌午,回去换换衣服,喝口水先歇会儿吧,顺便看看咱闺女……”/p
冯小红满狐疑虑地看了公孙俊一眼,转身走了。/p
就在冯小红一转身之际,公孙俊已经迫不及待地给王小玉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50888/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5088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25章 王小玉祭灵)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鲜家明月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