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办公室。/p
各班的语文老师忙碌阅卷。/p
脸上都浮现出一些不满。/p
“这次的作文材料很简单啊,为什么同学们都在说不好写?”/p
“我在改重点班的卷子,作文也写的不够出彩,很平淡。”/p
“这样的议论文都写不好,高考怎么办?”/p
有两位语文老师犯愁道。/p
此时,高三十二班的语文老师李梁英,正在认真批改陈冲的作文,第一遍阅读完,意犹未尽,又读了一次。/p
越读越有味道。/p
“你们看看这篇作文写的怎么样?”/p
李梁英有些骄傲地抽出陈冲的卷子,递给了坐在旁边的语文老师。/p
“郑艺的吗?”/p
其中一位女老师问。/p
郑艺在教师办公室还是有些名气的,若不是李文把她当成宝,不肯放,说不定已经被学校领导安排到重点班去学习了。/p
李梁英摇了摇头,“郑艺这次的作文,也写的不太好。/p
这是陈冲写的。”/p
“陈冲!”/p
几个老师顿时瞪大了眼睛。/p
陈冲也是教师办公室的常客了,不仅是教师办公室的常客,更是学生处的常客。/p
上学期结束时,那个劝退的处分让班主任李文在办公室丢了脸。/p
这种学生能写出什么样的好文章?/p
几个语文老师摇了摇头。/p
拿着试卷的老师,抱着好奇心看了一眼,“《我们为什么民族自信》。/p
在无数的伤疤中,我们见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我们的祖辈哭着降临世界,但是我们可以笑着走向永恒……”/p
阅卷老师顿时眼睛一亮。/p
“开篇很不错啊!”/p
李梁英微笑道:“你再往下读读看。”/p
阅卷老师点头,坐回位置上,认真阅读这篇作文。/p
脸色有了明显变化。/p
读完,拍了一下桌子,“写的好,要论点有论点,要论据有论据,不仅列举了祖辈奋斗的历史,还延伸到当下青年应该有的民族骨气。/p
文笔很好,我读出了磅礴气势,读出了民族自信。/p
前后呼应,紧扣主题。/p
确实写的好。”/p
阅卷老师忍不住称赞道。/p
另外几个老师听完,也停下了笔,“给我看看!”/p
“李老师,真是陈冲写的?”/p
李梁英点头:“我看着他写完的。”/p
几人读完摇头,都觉得这是一篇非常出彩的作文。/p
“李老师,你准备打多少分?”/p
李梁英思考道:“五十五分以上吧,你们觉得这篇作文能打多少分?”/p
“我觉得给五十七都不为过。”/p
“如果卷面再干净一点,字迹再清楚一点,我打满分。”/p
有人拿着陈冲的卷子,好奇地看了一眼前面的题型,看完,忍不住笑了起来,“李老师,这个陈冲基础知识有点差啊!”/p
李梁英也是头疼,作文和阅读能答这么好,按理说,也是一百二十分以上的苗子,但是前面的基础题却答的一塌糊涂。/p
感叹了一句,“看来有必要督促一下他认真背书了。”/p
“李老师,基础知识能补上来的,不用着急,但是作文想要写出深度是很困难的,陈冲是个好苗子。”/p
班主任李文刚好监考完数学,走回办公室,听见老师们都在讨论陈冲,笑着道,“陈冲又在学校惹事了?”/p
“李老师,陈冲是个宝藏啊。”/p
“哦?”/p
李文接了一杯热水,凑了上去。/p
重点班的语文老师介绍道:“这次月考的语文卷子,作文普遍写的不好,只有你们班这个陈冲写出了我们想要的感觉。”/p
“陈冲有这么厉害?”/p
李文觉得难以置信,接过陈冲的卷子读了一遍。/p
他是教历史的,对陈冲在作文中列举的历史史实,以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情怀,感同身受。/p
仅仅从阅读者的角度去欣赏,《我们为什么民族自信》确实一篇好文章。/p
各位语文老师都说写的好,肯定还考虑到了其他的阅卷因素。/p
李文笑着点了点头,“还真没看出来,这家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p
李梁英玩笑道:“在我心里,十二班的同学都很优秀,只是学习不用心,这一点,你这个班主任有主要责任,没有好好引导。/p
说不定班上还有好几个像陈冲一样的同学,一旦认真起来,不比重点班的同学差。”/p
李文虚心接受:“确实是我的责任,上次后排男同学们见义勇为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p
李梁英笑了笑,随即在陈冲的卷子上用红笔写下了56的作文分。/p
全部算下来,最后得分98。/p
看着最后的98分,李梁英心有不甘,摇头叹了口气。/p
……/p
第二天下午的英语考试,也是本次月考的最后一科。/p
陈冲放平了心态,听天由命。/p
听力考试开始,黑板旁边挂着的音响播放听力试题。/p
陈冲认真在听,偶尔能听清楚一句完整的意思,大多数题都是听音响里念的单词和试卷上的单词有没有一样的。/p
有,就直接选了。/p
选择题,主要考语法,涉及到简单语法的题目,陈冲能够一眼确定答案,比如选“or”或者“”这类题型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50868/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5086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63章 陈冲是个宝藏男孩)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廖不十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