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观众,基本都是孔子言行的受益者。
电视机前,当观众们见到白发苍苍的孔子之时,内心中一根看不见的弦被触动。
那是华夏传承数千年的文脉,是历代先贤心血的直接体现。
儒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中包容性最强的一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着不同门派学说的理论,不断地丰富着自身。
因此,现代人能够学习到的古老思想,几乎都能够在儒门经典之中找寻到踪迹。
此刻,观众的讨论热潮一波接着一波。
现场的观众用自己的呐喊声表达着自己对孔子的喜爱,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则用着密密麻麻的弹幕,来宣泄着内心的激动。
相比于四羊方尊的可望不可即,孔子很明显的更加为大家熟知。
台上的节目在继续,孔子的声音传遍整个凤巢。
孔子所讲述的,这并不是《论语》之中的任何一个篇章。
他只是把眼下的机会,当成是一次普通的讲学。
有所感,固有所发。
而孔子的弟子们,也在阐述着自己对于孔子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一时间场面相当的热闹。
观众们很难跟得上这其中的思路。
毕竟全部都是文言,听起来和现在的说话习惯完全不同。
而且大量典故的运用,也并不是观众一时半会能够理解的东西。
“好家伙,四羊方尊的节目时单纯的看不懂,而孔子的节目,则是直接听不懂,这现在没点文化都已经无法理解节目的深意了。”
“虽然我听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感觉到灵魂都得到了升华和净化。”
“能够聆听孔子的教诲,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虽然听不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
“不得不说易泽这个角色选的是真好,一个个的气质,简直是完美,哪怕是孔子的弟子,也有着各自鲜明的人物特点。”
“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不过还是会有观众质疑,质疑的点也很基础。
“我不明白易泽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看不懂听不懂的节目,难道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水平很高吗?这有什么意义呢?”
看到这样的言论,立刻有人反驳道:
“当节目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时候,你觉得节目不够经典,丧失了独特的古代文化之美;当节目足够的还原并且知识含量很高的时候,你就觉得这是无意义的显摆?不论怎么搞,你都有理由?”
“有些人很奇怪啊,既要求要足够的还原,又要求自己能够看得懂,看不懂的责任出在谁身上你心里没点逼数吗?”
“既然是邀请不同时代的国宝之灵,那么一切还是要以还原为主,如果全部都是现代气息,那和综艺节目有什么差别?披着复古的皮,做着综艺的核心?”
“看不懂还可以学,但是因为自己水平不够看不懂,还要不断地吐槽节目制作的人,是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只能说,用心去感受,你们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
舞台上,简单地特效,为孔子与其弟子的讲学增光添彩。
倒不是传说中什么圣人讲学舌绽莲花,天地异象这样的特效,而是简简单单的落地生花。
孔子的话语,有如丝丝缕缕柔和的春风,不断地滋润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田。
听不懂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他们能感受到,话语中蕴含着的力量。
这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的话语之中,确实是可以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有的人一开口,就能够让人如沐春风,有的人一句话,就可以让人备受鼓舞。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很简单的道理。
而孔子讲学过程之中,简单地话语,却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这种感受,穿过了皮肉的阻隔,直击心灵。
仿佛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直接洒落在观众的心田,滋润着原本干涸的泥土,抚慰着满是伤痕的大地。
不少观众,干脆不再去看舞台上的动作,他们选择了闭上自己的双眼,用心去感受这一场讲学之中蕴含着的力量。
主观的东西,自然要选择用主观的方式去面对。
全盘接受也好,全部否定也罢,乃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是源自自己主观的判断和选择。
至于常常所说的客观面对,实际上,人意识上做出的决定,又有什么是出于客观的?
无非就是是否符合大众道德而已。
比如说人吃动物,从主观上,怎么看待?客观上,又怎么看待?
或者说狼吃羊,主观上如何看待?客观上,又如何看待?
客观,更多的是一种追求,而并非时时刻刻都能够做到的事情。
因此,面对孔子这一场讲学,有的观众选择了全盘接受,因为他们现在感觉很舒服。
而有的观众,选择接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而有一部分,则抱着天王老子第一我第二的态度,嘲讽的看着节目,全部否定了这一场讲学。
这其中,谁主观,谁客观?
说不清的。
易泽看着舞台上的节目,他倒是听得懂,因此不必像观众那般,通过理解话语中所蕴含的感情去理解其中的意思。
但接受与否,还是取决于自己。
易泽同一部分观众一般,有选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50113/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5011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21章 浸润在语言中的力量)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木子菌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