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三世得到了大部分军事贵族和宫廷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是这场运动的最大受益者,从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财产,部分开明僧侣和保罗派信徒也站到了这一边,一些主教也跑来给皇帝唱赞歌,因为修道士不听他的话,这次可以趁机统治他们。城市手工业者们也起来欢呼,他们对修道士的骄横早就不满了。
而多数教会高级领导者则是反对力量的代表。在地理分布上,小亚细亚的军区和多数民众都支持这场运动,而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帝国欧洲各省,特别是希腊地区的多数民众则反对这场运动,甚至部分地区爆发了持续时间不长的武装反抗。
但利奥三世推行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任何反抗而削弱,他果断镇压了武装反抗。利奥三世突然废黜了君士坦丁总主教泽门的职务。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坐不住了,他宣布开除利奥三世和所有圣像破坏者的教籍,站出来反对利奥三世的命令。修道士们更是站起来威权,开始煽动那些容易激动的居民,妇女是他们的主要宣传对象。居民们对修道士报有同情心,帝国各省及君士坦丁堡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纷纷响应他们的号召。
在希腊及爱琴海上各岛还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反对皇帝的政策,宗教的力量真是太可怕了。幸好,拉奥三世乃铁腕人物,轻易地镇压了反叛者。
罗马教皇格里哥里三世闻听此信,大为恼火,并以在意大利停止收缴贡赋来反对皇帝的政策。意大利中部的拉文纳和罗马城虽然属于拜占廷的领土,但是已经日渐疏远,为了反对政府,教皇还和帝国的对头伦巴第人同流合污,真是雪上加霜。
面对诸多反对之声,利奥三世毫不理会,继续实行自己的政策。而且利奥三世则以牙还牙,惩罚那些带头闹事的,君士坦丁堡总主教被罢黜,还宣布剥夺教皇在意大利南部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
这场圣像破坏运动持续了117年之久,最后以女皇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为终结。“圣像破坏运动”表面看是失败了,但这场运动中被没收的教会土地和财产已无法收回,帝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加强了。
从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历史来看,从公元6、7世纪的不断衰退,到公元9、10世纪的重新雄起,“捣毁圣像运动”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后世多数史学家对利奥三世的这场运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利奥三世和他前一王朝的创始人希拉克略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都出身于行伍之中,都是在君士坦丁堡解围战中成就了一生的地位,都建立了一个时间不长不短的王朝,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
利奥三世死后,由其子君士坦丁五世接位。君士坦丁五世继承父亲遗志,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对付修道士。结果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内战爆发了。
利奥三世的女婿阿尔塔瓦兹德,奥普西吉军区统帅,他举双手赞成老丈人的破坏圣像的运动。君士坦丁五世在继位当月前往小亚细亚,准备组织军队反击阿拉伯人。阿尔塔瓦兹德突然挑起反旗,自封为皇帝,对小舅子下手。措不及防的君士坦丁五世吓了一跳,原来那厮支持政府全是假的。没办法,他仓皇逃到阿那托里卡军区,因为那里有很多支持他的人。
不久,从君士坦丁堡传出消息一一皇帝驾崩了!
君士坦丁五世一听就不干了,心想:“朕活的好好的,能吃能喝的,你们竟然造谣说朕死了,太不像话了。”
原来,阿尔塔瓦兹德与首都的执事长官和新任总主教勾结,诈称君士坦丁五世归天,阿尔塔瓦兹德篡位成了新皇帝。为了取得首都居民的拥戴,阿尔塔瓦兹德刚进城,就迫不及待的废除了关于破坏圣像的决定。
虽然从表面看,破坏圣像运动遭到失败,但是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反对派的想象。除了阿那托里卡军区外,位于小亚细亚的色雷斯军区及吉维列奥特军区也全力拥护这项运动。
后来君士坦丁五世击败篡位者,迫使其逃回君士坦丁堡。不久,阿尔塔瓦兹德之子也成了舅舅的手下败将。君士坦丁五世派兵从陆路、海路两方面将君士坦丁堡团团包围。并最终重登皇位,其他那些背叛者和政治对手也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阿尔塔瓦兹德被俘,双眼被挖了出来。总主教被居民用皮鞭暴打一顿,又被捆在驴背上,头朝后担着驴屁股上,在跑马场游行示众,总算保住一条老命。
然而,刚刚平息内乱的拜占廷帝国又遇到了麻烦。近东发生大瘟疫,蔓延整个帝国,拜占廷人和希腊人死亡数目巨大。斯拉夫人趁机涌入那些已经成为无人区的土地上定居,拜占廷皇室史学家波菲洛格尼图斯说:“当瘟疫吞没万物的时候,广阔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蛮族化了。”
虽然遇到瘟疫,虽然有外族入侵,君士坦丁五世仍不放过那些国家的蛀虫修道士。他在宗教大会上严厉谴责供奉圣像的行为。随后,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宗教大扫除,没收修道院财产,关闭修道院,将其改为兵营,强迫修道士还俗、娶妻生子等等。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498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498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十四章)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刺刀特种兵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