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海上升明帝- 第627章 遗老(2/2)

文/木子蓝色
海上升明帝 | 本章字数:1140  | 海上升明帝txt下载 | 海上升明帝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我没想当大剑豪啊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重生北宋之杨家九郎精灵之开局假装天王神秘复苏之开局就无敌(魔改神秘复苏)我能看见秘藏振兴东汉三国大骗子蜜色甜婚:总裁爹地送上门双面人生之我在明朝当驸马特种兵之全能系统我究竟重生到哪儿了
上,一月三斗粮是不够的,缺乏副食油水,主粮消耗较多,壮劳力一月五六斗,综合老人孩子,一人一年要四石多。

而实际上万历年间,大明人口达到峰值,所以可能远不止一千万,当时明朝人口推算约有一亿多,山东占天下十分之一人口,假如算一千两三百万,那也得消耗五千万石左右。

当然,细算的话,还得有个主粮杂粮,粗粮细粮的折算。比如稻谷出米率,一百斤稻碾成米,可能就七十来斤。

当然,山东的粮食还要供应京师,以及为运河沿岸繁盛的工商市镇服务。

如果严谨一点算,万历末山东田地在八千多万九千万亩是有的,而人口可能在一千二三百万间,所以在丰收之年,山东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除了上缴几百万石粮后还有很多富余,是粮食产出和供应大剩

当然,山东有运河、黄河甚至沿海风暴等灾害,实际产量可能会减少一些。

明中叶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宗藩、勋戚、士绅豪强们占据了绝大多数田地,大多数百姓都只能沦为佃户或长工,而地主们普遍跟佃户对半分。

就比如孔家,不管丰年还是灾年,丰年不加租,灾年也不减租,被称为万年租。百姓种出来的粮,一半得上缴给他们,扣除种子等成本,就所剩无已,一遇灾年,就得逃荒,甚至卖儿卖女。

本来正常种上十亩地,收成完全够一家人口粮,还有不少剩余,但就因为没有自己的地,在上缴完一半产出,再给朝廷官府缴各种丁银等等后,百姓每年虽种出几十石粮来,但自己真正能留下的可能却仅有几石,连喝粥都不够,最终只能逃亡。

其实现在山东这种惨淡萧条景象,士绅豪强地主们同样也损失惨重。

地荒在那,租再高有什么用,佃户都逃光,地都荒了,哪来的产出,哪来的租。

人都跑光了,市镇工商等也萧条了,掌握资本的这些豪强大户自然也是遭受很大损失。

他们也希望能够早点恢复。

他们也希望能修好黄河。

他们更希望皇帝真的就既往不咎,所以他们也得自救。

山东以前一年的田赋额也不过三百万石粮左右,各种代役银也不多,山东也就临清关过去收的关税较多,一年八九万两,收益极高。

这些年山东士绅豪强确实损失很大,不过之前已大多归附北京清廷,稳定了下来,虽说田地产出没恢复过来,但各家以前积攒的钱财,有许多还都是埋藏在地下的,那些银子都藏着呢。

先前送来四句诗旗子的长白山尼王氏,这次也再次来拜见皇帝,她夫家长山县太和庄刘氏家族,有名的望族。

他公公刘鸿训还是崇祯朝首辅大学士,据说刘鸿训是个办事能力强,又极清廉的好官,还是东林党人,他父亲也是东林党人,官至陕西按察副使。

说他父亲刘一相十岁丧父,母亲高氏操持家务,家中贫困,节衣缩食教子,但他家却还有婢女使唤,所以也不是真正的普通百姓。

后来刘鸿训又中进士,一路官至首辅,也有清廉名声。

可实际上,现在朱以海手里掌握的调查报告,刘家拥有田产三千多顷,其中登记在册的并不多,虽然这三千多顷,其实有许多也是寄名田,但寄名田也是要收租的。


状态提示: 第627章 遗老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627章 遗老(2/2) 返回《海上升明帝》目录下一章:第628章 夫人(快捷键→)

推荐阅读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寒门风骨从嬴政开始:历代皇帝陆续降临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三国:幽燕铁骑踏天下南宋之帝王大业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烟冥望阡陌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