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的那一幕刻骨铭心记在脑海里。
车叔叔出事后他们家里人知道的稍晚,那已是车叔叔出事后几个小时之后了,是有人专门上门通知的。当时只有张欣和妈妈在家,没顾上通知家里其他人就先到了车叔叔家。
已经哭了一路的母女俩,到了车进家门口却没有听到哭声,好奇中止住哭泣进去后,见一家的人都现出一脸悲伤和疼怜之色,在静静地看着卷曲在沙发角上的小男孩。
张欣比妈妈腿脚利索,先一步到了小男孩跟前,蹲下身子哽咽地喊了一声;"小进,是欣姐来了。”
小男孩抬起头,发呆的双眼迷茫地看着泪流满面的张欣,突然"哇-"地大哭着扑到张欣的怀里,紧紧搂住张欣的脖子好像怕被丢了似的。听着这哭声,张欣肝肠寸断跟着大哭起来。
几乎在小男孩发出哭声的同时,张欣身后就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可怜的孩儿呀-!”
是张欣的妈妈扑过来,将两个孩子搂住放声大哭,随之整屋子的人同时跟着大哭起来,这一场痛哭,哭得是天昏地暗。
不知多久,到了所有人停下哭泣的时候,一直在小男孩身边那个双手都缠有白色绑带的悲苦女子,用缠着绑带的右手揽着小男孩的后背哽咽地说道:"小进,你以后还有亲人,你看张大妈还有你欣姐,都是你的亲人。梅姨我更是你的亲人,梅姨今天当着大伙对天发誓,从今往后梅姨就跟你一块生活,一直照顾到你成家立业。只要你一天没有成家,梅姨就一天不离开你,梅姨我若违此誓,让我不得好死!”
这沉重的誓言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既为发誓女子的义举而钦佩,也为这孤苦的孩子而庆幸,因为凡是了解男孩家事的人都知道,这男孩从父亲罹难的那一刻,在沰河可以说是举目无亲了。
车进的籍贯并不是沰河县的,他的籍贯在东面山外的大平原上,是抗战的时候曾祖父母带着一大家,还有一大帮亲友一块逃难来到沰河县,进入山里去避难。
等到抗战结束后,这一大帮人出山时已所剩无几。有饥饿困顿病死在山中的,有被进山扫荡的日寇杀害的,其中车进曾祖父家的人,所幸大都活了下来,只折损了几个无医看病的婴幼儿。
车进曾祖父一家人大都能活下去,不仅是幸运,主要还是归功于车进的曾祖父耍了一个私心眼。因为车进的曾祖父家里薄有资产,出来时带了不少的银元,怕被亲戚拖累,进山后就分开单独找寻地方了。
找的地方很偏远山路也很难走,靠着怀揣的银元在山里换了十几亩山地,把一大家安顿住了,鬼子也一直没进过那个小山村。
等到从山里出来,曾祖父就跟所有当初逃难人一样,只要有能力都急着带家人回归故土,故土有祖宅和田产急着回去照料。车进曾祖父还是很有心计的,没有举家而归,却是把车进爷爷这一支留在了沰河,怕万一世道再不太平要在沰河留个根。
留下车进爷爷一家,在沰河县城置了有三间瓦房的小院落,就是车进的旧宅。车进的爷爷和奶奶当初是带着车进大伯和大姑来到沰河的,在山里又生了三个孩子,可惜只有车进的二姑存活下来,那两个夭折了。
车进爷爷奶奶安顿在沰河县城之后,生的第一个孩子就是车进的父亲,后来几年又生了两个女儿,就是车进的三姑和四姑。
等到全国解放后,车进曾祖父回来看望过他们这一支,见家里的生活不太好,不仅又给留下十几块银元,还把车进的大伯父和大姑带走了。那时候他的大伯父和大姑都是十几岁,给家里做不出多少贡献但吃饭却一个顶两个,带走他们能给他爷爷家减轻不少负担。
到车进的父亲参加了工作后,他的二姑也嫁到老家那边,他的爷爷奶奶送女儿出嫁时,看那边的大儿子与大女儿生活的都不错,也留恋故土,就与车进的三姑、四姑留在了老家,这里便只剩下车进父亲一个人留下。
等到车进的父亲与母亲相恋后,也去了回归故土之念,一直以来他父亲这面的亲人在沰河就没一个。
车进不是还有老爷娘舅吗?可老爷娘舅这边的亲戚,现在有等于无,车进在沰河相当于举目无亲。
(不推荐,不点赞,不打赏,阿福码字耗神缺能量;给推荐,点了赞,打了赏,阿福琢磨情节有激情)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39717/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39717.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四十三章 举目无亲)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阿福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