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青云记- 第五卷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第一章 旗帜(2/2)

文/林南1
青云记 | 本章字数:1115  | 青云记txt下载 | 青云记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三国之吕布天下大明1624启明星探案集风流三国一品官人代嫁弃妃忍校教师,我教书就能变强乱世国宝庶子风流唐龙争霸最强区小队神武九州志
了郭啸能够重整防御线的那支军队中,就有二皇子明义的身影。至今,在一些征北而还的老卒之中,二皇子明义都拥有极高的声望。而相比之下,一直在宫内忙于案牍之事的太子明仁,在军队之中可以说毫无威信可言……

一个是名正言顺的东宫太子,监国、处政,都曾为之;另一个则是战功赫赫,八面威风。虽然启元帝一直刻意地压制着明义的风头,但这应了一句老话:“锥处囊中,其末立见。”以明义那种锐利的锋芒,又是当朝皇子的身份,除非是全力打压,否则哪里压制得住?可是如此一来,哪怕是明仁已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明义那边,也还是得了不少人的推崇,甚至是拥戴。

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太子已经名正言顺,二儿子得朝臣一些推崇,在启元帝看来,也不过就是一些虚名而已,为了这个训斥一顿,难免有伤父子敢情,因此也就按捺下了。可是时光似箭,日积月累之下,以前几日朝堂上出现的情形来看,似乎事情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已经足以对朝局产生影响了……

当年启元帝登基之后,东宫位置立正,显然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是事与愿违,最后小心来小心去,却还是走到了这种局面。

这并不是启元帝杞人忧天。郑慈虽然久在西北,可当年考场与太子明仁结缘,本身又是严于律己、守礼正直之人,因此平日推崇太子并不出奇。可问题就出在,本来并不出奇的事情,换了一个时间和地点,却成为了两方人争吵的爆发点。

一方是太子太傅杨自和为首,一方是兵部尚书王元、都御使罗宣为首。

杨自和毫无疑问,站在太子一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太子,不可能轻易出言论断一件事。但那天在朝堂上,却也被逼得不得不站出来,显然,事情并不是像启元帝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反观兵部尚书王元,其正妻乃是李氏,虽然并无贤名,但其出身却有一番来历。李氏的母亲姓方,与定州方家是一脉相承的血亲。而二皇子明义的生母,也就是昔日的敬妃,现在敬贵妃,却是方家的外戚,其母也是方家的人。李氏和敬妃虽没有直接的血缘,但上一代的人关系却极近。因着这一层关系,兵部尚书王元在还未攀上部堂高位之时,便曾走过宫里的门路。而在那之后,随着官一点点地做大,王元与方家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而如此这般,若是涉及到利益之争,王元会站在哪一边,似乎就不言自明了。

太子明仁,二皇子明义,如此旗帜鲜明地在朝堂上相争,出乎了启元帝意料之外。

若是只有一个王元,或许还不至于让启元帝有所触动,但王元之后,还跟着一个都御使罗宣,还有其他一系列官员跟着呐喊,其中含义便截然不同了。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前几日在朝堂上,因为一个汉南布政使郑慈,两方人虽然明面上都站在了正义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可是两方站出来的人,启元帝略略一扫,却还是心底里有些惊诧和凛然。同时,一直刻意压制着的怒气,也面临着即将喷发的前兆。

……


状态提示: 第五卷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第一章 旗帜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五卷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第一章 旗帜(2/2) 返回《青云记》目录下一章:第五卷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第二章 一碗豆花(快捷键→)

推荐阅读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寒门风骨从嬴政开始:历代皇帝陆续降临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三国:幽燕铁骑踏天下南宋之帝王大业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烟冥望阡陌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