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明面上的会议只是形式,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几大强国组成的“小俱乐部”。
中国皇帝郑宇,德国皇太子威廉,英国王储乔治,法国总统法利埃,美国国务卿艾利胡?卢特。
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这个时代的“五大流氓”。
就这样,各怀鬼胎的老少狐狸们在会客厅,马场,高尔夫球场上谈笑风生,传递着各种明暗信号,进行着各种坦然或龃龉的利益往还,都试图为自己的国家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德国人对待这次会议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真诚”的。
性情耿直的德国皇储近乎直言不讳地指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殖民地占有问题上的不公。德意志认为,一切的资源占有“必须与实力挂钩”,抛开实力的变化以及国家的需要,只谈现状,那么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
他提出,本次会议既然是要给人类社会带来和平,就必须“解决占有不公这一冲突的根源”,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英国王储乔治则以英国式的矜持和冷漠回应了德国人的质疑,他明确指出英国“可以对德国在某些‘未定’区域的合理诉求给与谅解,但绝不会放弃英帝国的臣民和领土,不会抛弃大英帝国对这些地区的人民许下的诺言,不会抛弃自己的责任”。
心领神会的威廉皇太子试探性地问了一下“各位对埃塞俄比亚地区有什么见解”,早已做了决定的英法两家都表示“无意干预埃塞俄比亚内政”,美国则表示尊重埃塞俄比亚的**自主,但无意为此承担“任何义务”。
郑宇对埃塞俄比亚人的印象其实不错,甚至也考虑过在东北非做一些安排。但在这个背景之下,他不可能为了一个埃塞俄比亚而直接与德国敌对。
面对英法美的沉默甚至默许,郑宇倒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埃塞俄比亚是一个**的民族国家,尽管在文明程度上比之目前文明社会的各强国有很大距离,但这个国家毕竟是非洲文明的代表……希望各国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能够审慎行动。不过,郑宇也同样表示“不会对埃塞俄比亚承担起国际义务”,两国间的关系“将限于正常的外交,经济,文化往来”。
德国方面随后开始与意大利方面秘密串联。
有了这样一个缓冲,五大强国终于可以比较坦承地面对最核心的问题:现实的战争。
在德国威廉皇太子面前,郑宇可以侃侃而谈“战争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准备越充分,胜算越大”,但在这里,他却充分表现出了对于和平的衷心企盼。
“最坏的和平胜过最好的战争。”郑宇很诚恳地说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反侵略的战争,比收复祖先故土的战争更加正义,但也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残酷。中国的欧洲政策就是促进和平—建立在公平合理基础上的和平。”
中国皇帝的发言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强烈共鸣,而英法美也不得不对这样高屋建瓴和充满着人文精神的呼吁表示敬意。至于那些打酱油的小国,甚至也包括俄国,也对欧洲战争充满疑惧。即使是对于俄国来说,一场欧战尽管可以给它带来机遇,但也同样很可能引火上身。这个国家需要足够长,也足够稳定的时间来疗治身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分裂。
首先是意土战争。
德国人的态度是矛盾的。土耳其是他一直以来极力争取的潜在盟国,本身也下了重注,更肩负着未来“沟通中德陆地交通”的重任,自然不能放弃。
意大利是德国人牵制乃至进攻法国的重要工具,能争取在自己一边有着重要意义。
面对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德国人只有装聋作哑。
英法的态度也很明确:幸灾乐祸。他们巴不得意大利人和土耳其人打声打死,甚至把德奥等国都卷进来才好。
斡旋最为积极的是中国,意大利和土耳其也都急于结束这场战争。
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自己所要求的目标都已经被占领。如果不尽早结束战争,国家负担沉重,得不偿失。一旦土耳其方面大举反攻,胜负就难说了。
对土耳其人来说,其统治中枢毕竟在欧亚交界的伊斯坦布尔,其次是小亚细亚。孤悬北非,在英法夹缝之中的利比亚其实是鞭长莫及。既然意大利人已经占领,目前也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
最终,在中国的斡旋之下,意土两国达成协议,意大利人得以正式占有了班加西和昔兰尼加,建立起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意属非洲殖民地。而土耳其人则得到了安慰奖:意大利承诺不会支持巴尔干同盟的战争,认同土耳其方面进行反击,并向利比亚支付五千万法郎的“外交馈赠”。
调停意土战争的成功让中国方面威望大增。
下一个是巴尔干战争。
在前线,土耳其军队集中了几乎全部精华与巴尔干联军展开激战。完成了对阿尔巴尼亚占领的塞尔维亚军队也加入了战线,战斗空前惨烈。危急时刻,德国一手训练的土耳其新军从高加索地区调动到了欧洲前线,终于在决定性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3649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3649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七十五章 北京和会(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星空漫游者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