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但却是最稳妥,长期效果最显著的办法。”郑宇笑着说道,“五十亩,这个目标会是逐步实现的。也许一开始这样的农民平均只能拥有二十亩土地,以后逐步展到三十亩,然后是五十亩,未来还可能更多。无论如何,这条路我要走。这才是实现共同富裕,并且兼顾农业基础和工商业展的途径。他能够制造一个富裕的农民阶层以消化工业品,还能稳定农村的政权基础,为国家展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剩余劳动力。他还能够提供一个战时最可靠的兵员基地。这四千万户自耕农将对国家政权抱有感恩和拥护,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敢于踏上战场为国家而战。自耕农的战斗力,历史上已经一再得到证明。”
许凡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却也透着欣慰和向往。
“现在的问题是人才,尤其是高端的专业人才。”郑宇又习惯性地皱起了眉头,脸上明显是和年龄不相称的纠结,“生产力投入,无非是资金,土地,机器设备,低级劳动力和中高级劳动力。这里边帝国的低级劳动力不缺,而且素质不差,中级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劳动力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和工业化积累也有了基础,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上面。”
他掰着手指头说道:“专业的车间管理人才,工厂营销和财务主管,这些下一个阶段就要制约工业化的快进步。但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会计师,银行专才,高级工程师,科研人员,这些不是很快就能培养出来的,帝国的底子薄,以前集中资源来培训,现在要快扩充工商业,这里就成了瓶颈。”
“那你有什么打算?”
“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是综合着来,”郑宇苦笑一声,“借鸡生蛋,高薪外聘,加大对高等院校的投入,在各研究所内借用些资源,开办各种培训学校,夜校……总之能用的都用。”
“可能还是依靠外部资源救急靠谱些。”许凡点了点头,“德国的大学是世界顶级,美国的也不差,再从他们那边多吸收些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员过来,一个带几个助手,再聘请些外国教授,加强学术交换。小宇,工业化是个过程,要细水长流,你也没必要太过急切。”
“我倒不是着急,只是感觉欧战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郑宇摇了摇头,“英德两大阵营必有一战,我们必须在那之前完成准备,以绝对的实力让每一方都不得不讨好我们,以便收割政治红利。在经济上,那个时候就是用工业力瓜分欧战军需的大饼。美国到欧洲海运方便,天然上就有优势。俄国人到时候站在哪边不知道,背不住还可能玩中立,与双方做生意收割战争红利。我们与欧洲的运输不是要通过地中海的战区,就是要经过俄国,比美国间接走大西洋航线不利太多。那样我们就太被动。如果我们不能建成强大的工业基础,不能拥有让两大阵营不惜牺牲严峻利益争相拉拢的绝对实力,就收割不到足够的战争红利,很可能在这场竞赛中被美国人远远抛开。”
许凡的瞳孔慢慢收缩:“你的想法……是要在十年内具备与美国叫板的工业力?”
“可能还是及不上美国。”郑宇摇了摇头,“不过至少要处于同一水准。关键的还是未来英德两大阵营开战之后的战争红利。要是美国人利用天然优势收割到最大的一份,那帝国的差距可能被进一步拉大,未来也就被动了。”
“美国人现在缺乏参与国家政治博弈的视野和意识,不等于以后也没有。”郑宇叹了口气,“打完一战,美国人看到自己的实力,有了足够的信心,再加上欧洲衰落,至少他们的精英阶层一定会争取主导世界秩序,而英法是他们的天然盟友。那个时候,帝国工业的展将不得不依赖海外市场,而这样就会与美国资本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导致美国开始对帝国采取遏制和敌意的政策。如果帝国不能强大到让他们望而却步,这个盎格鲁-撒克逊-高卢的白种人同盟就将是帝国的可怕敌人。”
许凡看着这个表情凝重的青年,沉默顷刻,异常严肃地说道:“小宇,你可要想好。经济虽然是国家的关键,但过于急切地拔苗助长,可能导致的后果也许是我们难以承受的。这是一个大国,而你好容易建立起了绝对的威信,一旦受挫,这个丧失难以估量。”
“放心,我心里有数。我深信,十年之后帝国的工业力能至少要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郑宇坚定地说道,“到时候,劳动者的实际报酬还能再增长至少60,城市人口至少占到国家总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3649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3649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七章 国策(完))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星空漫游者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