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香港金像奖的举办方《电影双周刊》中《八星报喜》、《七小福》、《遗心缘》都被评为1988年十大华语片,《泰坦尼克号》也被评为十大外语片。《电影双周刊》的这两个评选虽然没有金像奖那么有影响力,但也为龙腾电影公司添了几分光彩。《电影双周刊》的十华语片和十大外语片的评选是由影评人士投票选出,评选范围是在香港地区放映的影片。不过到96年后,这两个评奖被纳入“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这时《电影双周刊》每期卖出高达十三四万,单计外销日本便每期5000本。这时的《电影双周刊》不怕得罪人,出于十足的书生意气,因一篇影评得罪了《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的出品公司新艺城,差点遭封杀。不过,由于张毕玄的存在,龙腾电影对《电影双周刊》进行了维护,《电影双周刊》和新艺城关系很快就从表面上缓解。而同时,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定义首次出现在《电影双周刊》之上,概念从法国电影新浪潮而来,这亦是书生意气作祟,却推动了谭家明、徐克、许鞍华等一批香港新浪潮导演的涌现。
上辈子,香港电影全面衰退后,全港娱乐新闻都是挖掘明星八卦新闻而《电影双周刊》还是将内容的重点放在对电影幕后工作人员的访问上,讲解拍摄手法和艺术理念,。而不是像《壹周刊》那样靠揭人隐私,制造明星绯闻而生存。《电影双周刊》的出版人施求一说:“我们很少做明星,所以徐克、吴镇宇都可做封面,一做销量就跌!”2007年1月《电影双周刊》的最后一期,他们专访了大陆第六代导演张扬,说明其反明星立场一直没有改变,几乎有点殉道精神。2006年的时候51部港产片,《电影双周刊》访问了其中31个导演。
“争明星,不够你们争。我真的不懂搞八卦新闻,有*都不懂得用。”“《壹周刊》若请我做老总,我都不会做。”
《电影双周刊》在商业时代依然坚持了闯刊的宗旨,就算停刊后,许多编辑们还在奔走寻求一点能让《电影双周刊》复刊的资金。处于对《电影双周刊》的敬佩心理,张毕玄每期《电影双周刊》的广告位置张毕玄都花大价钱争投,从不考虑《电影双周刊》的销量问题。2007年1月《电影双周刊》悲哀的停刊也是因为最后一期杂志只有三个广告,每个广告收几千元。
不过,《电影双周刊》可并没有因为张毕玄的维护,而对龙腾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有偏向性的评价,骂龙腾电影公司烂片最凶的就是报刊就是《电影双周刊》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36471/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3647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72章 万丈光芒的新艺城)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香港大亨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