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字幕,马上让我身后传来了一丝抽泣声。其中有托德-勃朗宁的妻子,也有好莱坞其他的电影人。
可以说,银幕上出现的那些名字,是好莱坞永远的痛。
这段字幕,也瞬间让广场陷入了沉痛的气氛之中。
接着银幕逐渐变亮,那是沉浸在黑暗之中的马鞍。开始浮现字幕:
“编剧:安德烈-柯里昂,摄影:伯格,作曲:安德烈-莫里康内、波特,主演:安德烈-柯里昂、嘉宝、卡瓦、豪斯……副导演:布烈松、斯蒂勒,导演:安德烈-柯里昂”这些字幕,一行行地浮现在马鞍的旁边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乔治五世一直都在一个一个地读出来,这个英国国王,对这部电影比任何人都关注得多。
字幕地最后,一行巨大的标题占据了大半个银幕,那是电影的名字:奔腾年代。
银幕逐渐失焦,重新陷入黑暗之中。
隐隐有音乐响起,悠扬的弦乐,明亮而温暖。带着一丝激荡,十分地抒情,如同和煦地春风扑面而来,有怀旧地意味,让人内心颤抖。
安德列阿-莫里康内的音乐,如同地中海地阳光一样充满着质感。
接着,出现在镜头中的,是一幅老照片,一辆老福特车的照片。
这张照片,让坐在我身后的亨利-福特一下子叫了起来:“那不是我的车吗!?”
是他的车。二十年前地福特车,对于这种车,很多人都再熟悉不过了。
这些老照片,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那个已经远去了的年代。
音乐由弦乐,变成了怀旧的铜管乐,同时出现旁白。
“人们称这种车为人人皆宜的车,亨利-福特本人称其为适合大众的车,它简单实用,就像是你的缝纫机或者是剃刀。你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学会驾驶它,你可以随意改变它的颜色……”
随着这些旁白,画面上出现的是不同地人开着福特车的照片,全是黑白照片,没有任何的色彩。
这样的镜头,让很多人都大感意外,他们可能以为第一个镜头会看到罐头。而眼前竟然出现了一张张福特车的照片,就不能不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了。
“这是不是广告呀?”我的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那是雷电华电影公司派来参加首映式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这家伙地声音中,满是嘲讽。
乔治五世转脸看着我,显然他也觉得奇怪。
我只是冲他笑了笑,示意他继续看下去。
银幕上,旁白在继续:“福特造第一辆t型车的适合,花了13个小时来装备……”
画面上显现的,是福特装配第一辆t型车时的老照片。这让我后面的福特很高兴地笑了起来。
“五年后,他每九十秒钟就能够生产出一辆汽车。接着,他发明了流水线……”
画面上是工厂车间的场景,一排排的工人站在流水线上工作,一辆辆汽车停靠在停车场上。
“各种行业都采用了这种做法,裁缝成了钉纽扣的,家具匠成了装把手的,想象的起点和重点都在同时发生,梦想随时降临……”
画面上跟着地,是一张张纽约、洛杉矶城区的照片,铺天盖地的人人群。路上是拥挤的车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亨利-福特在我身后低低叫了起来,很多听到他的话的人,也都跟着笑。
亨利-福特说得没错。对于他们来说。那个时代,的确是黄金时代。
在这些静止的照片出现之后。电影开始进入剧情。浮现的字幕是:“纽约,1910年”。
特写镜头,一双擦拭轮圈地手,结实有力,动作麻利。周围声音嘈杂,仿佛是车间,有叮叮当当的机器运转声。
镜头缓慢上移,进入镜头的是一身工作装,带着护袖的手臂,下巴,叼着烟的嘴巴,最后,是一个中景镜头。
一个男人地脸,棱角分明地脸。
“哇!”这个男人的脸,让观众不约而同发出了一阵惊叹声。
“柯里昂先生!”一个孩子地声音从不远处传来。
不错,那是我的脸。
全景镜头,一个很小的车间,机器运转,那个男人穿着工作装低头干活。然后一个老板模样的人走了进来,把一堆轮圈扔给他,告诉他这些轮圈全都不合格。中景镜头,这个叫霍华德的男人呆呆地看着窗外,眯起了眼睛。
紧紧着,画面突然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由中景镜头一下子转成了一个全景镜头,灰暗嘈杂的车间,突然变成了明亮广阔的大草原。
远处是高耸的山峰,地面上长着翠绿的草,一匹马正在从远方跑来,显然是一个牛仔。
这两个镜头之间,不论是从景别上还是从色调上,或者是从色彩的对比上,有着极大的差别,放在一起,顿时产生了一种极大的视觉错觉。
我旁边的一些电影人,比如马尔斯科洛夫等人,当场就有点懵了。
“安德烈,你这一会是福特汽车,一会是工厂车间,现在又出来了牛仔,到底怎么回事!?”马尔斯科洛夫扯了我一下,挤吧了一下眼睛。
的确,这样的镜头跳跃得有些快,对于习惯了讲究因果关系的平缓叙事的马尔斯科洛夫来手,短时间还真有点理解困难。
马尔斯科洛夫有点懵,其他的人就更懵了。
乔治五世盯着银幕,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了。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36210/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3621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807-808章 《奔腾年代》的首映式(一))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张云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