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加这次行动的丁壮们后来回忆说:“鞑子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趁黑摸过去,把他们杀了,把他们的东西装在马上驮着就走,一点也不费事。”
这次行动的负责人是侍卫,他们都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兵,知道他们人少,不能在大白天行动,等到晚上采取行动,蒙古人根本就没有防备,要不倒霉都不行。
再者,他们只找弱小目标下手,对于驻有大量蒙古军队,他们无法啃得下的目标绝对不下手。因而,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
除了蒙古人以外,还有一种人也是他们下手的目标,就是和蒙古人靠得太近的大户人家也是他们的猎物。蒙古人占领中原四十多年了,和蒙古人靠得近的大户不在少数,要找几个目标还不是小菜一碟。
对于这次行动,李隽非常满意。最让李隽满意的是他们带回来的主要是粮食,侍卫们当然知道李隽最想要的就是粮食,自然是不会让李隽失望。李隽粗略估计了一下,每匹战马至少驮运了两百多斤粮食,两千多匹战马至少就有四五十万斤粮食。
这些丁壮真的是太可爱了,他们不仅要战马驮运东西,自己也当起了脚力,每人都背的有粮食回来,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肩挑背扛惯了,这一背至少有一百斤,这就不下十万斤粮食。
光是这次行动,弄到的粮食至少有五十万斤,加上打猎所得,先前的节省,李隽掌握的粮食足以支持一个多两个月,李隽大大地松口气。
这次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意义有多重要,只要看看忽必烈的评论就知道了。忽必烈许久以后认识到这次行动的意义时是如此说的:“他是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无论到哪里都会闹起事儿来。镇压几个南逃的叛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这样的奏章我看都不用看,然而给他一卷入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居然把这些农夫聚在一起不说,还打造成了一以能征善战的优秀军队,让我们在中原大战时吃足了苦头。
“说句实在话,要把用惯了农具的农夫打造成一支优秀的军队难度非常之大,更不用说还是在他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没有吃没有武器,就更难了。
“但是,他有一双神奇的大手,他只要神奇地一推,这支农民队伍就变成了精锐部队,非常让人难以置信。”
最后,他感叹之极“既生我忽必烈,何生赵祺?喻亮不并世,不会有三国故事,我与他不同世而生,我必然会功盖三王五帝,成就一番大业!天呼,天呼!”
忽必烈这话是什么时间说的呢?是他死之前说的,可以说是他的临终遗言。
正如忽必烈的说,李隽真的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正是在他的推动之下,中原百姓反对蒙古统治的斗争篷勃发展,给宋军北伐以有力的支援。
“有了粮食,不用愁吃了;有了武器,可以把他们好好武装起来。把他们打造成一支精锐的军队,好好在中原闹闹。动静越大,对我们越是有利!”深谋远虑的李隽开始运筹下一步棋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36121/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3612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百五十六章 伏兵四起)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殷扬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