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策又是绕道这份诏书上——提高大宋伎术官员的地位和待遇水平,激励伎术官员发明更多、更先进的农具,有了这些农具,可以大大降低农民的耕作劳动强度,用更少的人耕种更多的土地。在获得了先进的农具之后,可以更加精细的耕作田地,有助于提高田地亩产;有了伎术官员,完全可以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品种,培育出更加耐旱、耐涝、耐寒、高产地农作物。水稻、小麦等主要主食农作物亩产也会因为有更加优良的种苗得以进一步提高,配以日渐增多的土地,即便人口增多,大宋也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的供应!”
“伎术官员发明新式农具倒是可行,但要是如改之所说的高产量的新种子,这恐怕有些……”王安石有些迟疑的说道。
王静辉笑着说道:“王相所疑惑的事情下官明了,其实古时桑树远没有今天百姓种的桑树好,其原因就在于在漫长地岁月中。百姓采用了嫁接等方式断的改良桑树的品质才达到今天的水平,还有很多农作物都是如此,水稻、小麦也是遵循了这个规律,过改良农作物品质是个漫长的过程,朝廷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过从海外引种新品种的农作物却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式。自真宗朝引种了占城稻之后,在大宋占城稻地成熟时间已经由三个月缩短到两个月即可成熟,并且还有耐旱、抗寒等品种,真宗时代的占城稻到现在已经变化极大了,大人应该可以看到这中间对于大宋的意义!”
王安石听后马上闭上了自己的嘴巴,仅仅是王安石,其他人也是如此——身居高位者有几个能够懂这些农业知识的,即便如王安石、司马光这样的有着“亲民”声的官员也是一样!王静辉自开始决定出山改变历史以来,对粮食的渴求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广泛的搜集资料来恶补这方面的知识,他也曾幻想学习后世的袁隆平搞个杂交水稻出来,但可怜他只知道“杂交水稻”的字,至于其中的原理是一窃通,只有退而求其次来搜集有关短期速成的水稻知识。今天在政事堂参加会议的人倒是少,但若是论起农学,却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王静辉的,以至于有些人还头一次听说有两个月就可以成熟的水稻品种。
皇帝赵顼拍拍手掌说道:“诸位爱卿用再议论了,朕心意已决,这道诏令必须通过!仅如此,日后朕还要继续提高伎术官员的地位和待遇!驸马,回去后好好将今天提出来的三策写成札子,朕阅览之后也会交由政事堂讨论执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3592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3592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五十三章 三策之辩)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戒念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