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556章 安东都护镇三蕃(2/2)

文/木子蓝色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本章字数:1510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txt下载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重生北宋之杨家九郎精灵之开局假装天王神秘复苏之开局就无敌(魔改神秘复苏)我能看见秘藏三国大骗子蜜色甜婚:总裁爹地送上门我没想当大剑豪啊双面人生之我在明朝当驸马特种兵之全能系统我究竟重生到哪儿了我,开局送给嬴政新手礼包始于山顶洞人
p>

从二品的幽州大都督、正三品的安东都护,还兼着从三品的幽州刺史,正二品的特进散官本品,还有从二品的太子少保、正三品的右领军大将军衔。

内掌幽府十州军政,外掌安东三蕃二十四州胡。

堪称东北王。

“你们听说没,圣人赐突利可汗国姓李,列入宗正属籍了。”

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之前就被赐封为北平郡王,但这种属于以前的安抚,没几个真当回事,就好比武德七年颉利进犯至泾州,后来李世民跟突利结为异姓兄弟,突利独自撤兵,让颉利不得不跟唐朝议和,

阿史那思摩到长安拜见李渊,负责和议,李渊就特赐封阿史那思摩为和顺郡王。

但这一次明显不一样了。

突利举族内附,武怀玉以其地置北安都督府,他又亲来长安朝天子,天子赐他姓李,列入皇族,他这北平郡王就跟此前不同了。

跟突利一起被赐国姓、列属籍的还不止他一个。

先前赐国姓的靺鞨首领突地稽,这次也特列入宗正属籍,改封为燕国公。

而奚王可度者,赐国姓,列属籍,拜其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饶乐都督,赐封为楼烦县公,

契丹汗大贺摩会,赐国姓,列属籍,拜其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赐封为归顺县公。

另外早年就内附的原辽州总管、契丹别帅孙敖曹,也得赐国姓,列属籍,并赐封永乐县公。

又赐可度者之子匹帝为无棣县男,摩会之子窟哥为无极县男。

赐突地稽之子李克用为五原县男。

虽然坊间传闻说要赐武怀玉国姓、列属籍,但其实这事太子确实提议过,但李世民并没同意,主要是武德朝赐国姓列属籍的都没啥好下场,李世民不好意思,但对新内附蕃胡赐姓列属籍,可就没啥不好意思了。

“据说啊,朝廷本来是要设东夷校尉府的,派一位将军去当东夷校尉,但后来觉得校尉级别太低,便又有提议改叫东夷都护府,

不过最后圣人觉得东夷二字不太好听,于是才改叫安东都护府,翼国公为首任安东都护,也是圣人钦定的。”

“还是安东都护府好听,东夷校尉府啥的,太没档次了。”

“就得翼国公来担任这安东都护,换其它人,估计三蕃也不服啊。”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翼国公这首诗写的多好,这龙城飞将,不就是翼国公吗?”

“就是。”

“我可听说突利可汗可是主动把隋朝和亲给他的淮南公主杨氏,都给亲自送到翼国公帐中,如今杨氏更是被翼国公带到幽州养在别宅,”

“嘿,这事我也听说过,事情发生在此次大战前翼国公北巡金莲川时,突利半夜把人主动送武相公帐中的,听说如今杨氏在幽州都挺着大肚子了。”

“是武相公的?”

“那还能有谁的?杨氏和亲突利十二年,一直未曾生育,如今进了武相公帐,立马就大肚子了,你说呢?”

“武相公威武。”

“我可听说颉利还让自己长子贺逻鹘拜武相公为义父呢,还有可度者、突地稽、大贺摩会、孙敖曹这四大酋长,也都让自己儿子拜了武相公为义父。”

“这可真是打出来的威风啊,诸蕃胡们都纷纷争着认武相公做耶,争喊大人呢。”

“要我说,武相公真乃我辈读书人之楷模啊,他有句诗怎么说的?请君暂上云台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我觉得咱们也应当弃笔投戎,得去边疆,那样才能真正写出好诗来。”

另一人也叹道,“是啊,年年来长安科举考试,可惜干谒无门,年年落榜,去年进士仅录取了十七人,秀才科未取一人,明经科录取的虽多些,可进士、明经榜上哪一个,不都是名门出身,或是早早得到勋戚大臣们的赏识举荐的,我们这些人啊,只怕这辈子也没希望了,

不如且去幽州,投身幽州都督府或是安东都护府,先做个幕僚,边关立功,走另一条路吧。”

“高兄说的对,我也有此意,同去!”

“同去同去,我们都去幽州拜谒翼国公,一起投翼国公幕府,一起边塞效力。”

“嗯,早听说翼国公礼贤下士,敬重宾客,凡是麾下和幕府有才者,都能得到其重用和举荐,只要有才华,就不用担心没机会。”

一群士子诗人,几杯酒后,慷慨激昂,都决定去幽州,去投武相公,也效仿武相公弃笔从戎,建功立业。


状态提示: 第556章 安东都护镇三蕃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556章 安东都护镇三蕃(2/2) 返回《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目录下一章:第557章 天恩浩荡武氏兴(快捷键→)

推荐阅读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寒门风骨从嬴政开始:历代皇帝陆续降临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三国:幽燕铁骑踏天下南宋之帝王大业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烟冥望阡陌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