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回到南明当王爷- 第237章 幕府议事(2/2)

文/鱼窝
回到南明当王爷 | 本章字数:1276  | 回到南明当王爷txt下载 | 回到南明当王爷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三国之兵临天下三国之吕布天下启明星探案集一品官人大明1624风流三国开局站在人生巅峰大唐管理员代嫁弃妃蜀汉之庄稼汉大国崛起之铁血枭雄忍校教师,我教书就能变强
堑已有五十万石稻米装船启航,正运往南京。”

“可是竹堑没有五十万石粮食......”沈涟惊道。

“本王说有,就有,你只管登报便是,当务之急是要先稳住南京城的民心。”朱琳泽说道。

言毕,朱琳泽让殿内诸幕僚先行散去,只留下陆闻达。

朱琳泽敲了敲桌子上的南京户籍籍册问陆闻达道:“南京的户籍籍册是时候重造了,吏学堂开办已一年有余,堪用的吏员有多少人?”

早先垦荒竹堑之时朱琳泽就苦于吏员不足,让陆闻达开设学堂专门培训吏员,为后续的垦荒提供足够的吏员。

垦荒崖州如此顺利,除了朱琳泽人力、财力、物力、军力雄厚之外,充足的人才储备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徐佑前去崖州,带走的可是一整套成熟的管理班子和竹堑先进的管理的经验。

日后清丈田亩,朱琳泽也需要用到这些吏员。

大明朝的官除了西南土司之外,多数都是流官,但是吏很多可都是世代相传的衣钵。这些吏往好听了说是吏,往难听了说就是地方恶霸。

明初征粮实行的是粮长制,粮长制崩坏之后,负责征收赋税的还是地方底层的官吏。

就算是洪武朝粮长制运行比较良好,但粮长仅仅只有征粮、运粮之权,划分征粮区域还是由地方的官吏具体负责。说到底还是离不开吏,说白了就是基层公务员。

“本来有三百七十三人,但徐佑去崖州带了五十人,羊山军港、南沙岛、济州岛三地又差遣了三十人,目下能用的只有二百九十三人了。”陆闻达对自个儿培训出来的吏员如数家珍,他也猜出了朱琳泽的意图,“王爷是想重造南京户籍籍册?”

“难不成还要用万历年间的籍册征税不成?”朱琳泽没好气道,“户口乃是征收赋税之凭据,南京城的户口必须摸清楚,南京城的户口都摸不清楚,就更不用说附近的州府了。”

朱琳泽从桌底下抽出南京城的地图在桌面上摊平,拿起一旁的炭笔和木尺,仔细将街道划片分区。

“将这两百九十三个吏员分组,给各家各户登记造册,并在门上钉门牌。”朱琳泽说道,“每组吏员都会抽调一个排的闽王军襄助,登记核验无误,男丁给粮三升,妇人、老人给粮二升,孩童给粮一升。若有瞒报、不报者严惩不贷!”

“若是有闽王军襄助,此事不难办,就是南京这么多人,要完成登籍造册,需要些时日。”陆闻达点点头说道,“只是是以户部的名义去做这件事还是闽王府的名义去做?”

陆闻达对此没有异议,他也想让这些吏员有个锻炼的机会,南京无疑就是锻炼他们的好地方。只是南京毕竟不是竹堑、也不是崖州,在陆闻达看来以闽王府的名义去给南京百姓登籍造册似乎有些不妥。

“当然是以户部的名义去办。”朱琳泽说道,“籍册造完,户部那边给一份,闽王府这边留一份。尽早完成,南京的籍册造完,明年还要清丈田亩,重新登记南直隶各府的人口。”

“要是清丈整个南直隶的田亩,这些吏员肯定不够。”陆闻达皱眉道。

这些吏员在竹堑之时也曾下田清丈刚刚垦辟的田亩,有清丈田亩的经验。不过清丈田亩不比在南京造户口本,需要漫山遍野走动,还需要和当地官吏打交道,施行起来的难度远比在南京造户口本要大。

“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此五府先行清丈。”朱琳泽对陆闻达说道,“此五府弘光元年必须完成清丈工作,弘光二年再清丈南直隶其他未清丈的州府,如果来得及,就把浙北的几个州府一同清丈了。”


状态提示: 第237章 幕府议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237章 幕府议事(2/2) 返回《回到南明当王爷》目录下一章:第238章 大学堂(快捷键→)

推荐阅读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寒门风骨从嬴政开始:历代皇帝陆续降临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三国:幽燕铁骑踏天下南宋之帝王大业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烟冥望阡陌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