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朝廷公侯的发言,几乎代表了所有武将的意愿。/p
其实平日里上朝,定国公徐景昌和新城侯张辅,对朝议,都是眼观鼻,鼻观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p
就算朱棣亲询,也是一推二五六,说些无关痛痒的官面话。/p
这叫懂分寸,知进退。/p
但今日,这二位公侯,却旗帜鲜明的支持《精忠报国》当国歌。/p
因为他们是军人,《精忠报国》契合军人的气质,震撼军人的灵魂。/p
就连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也一致赞同,《精忠报国》当国歌。/p
因为他们也是军人!/p
但杨士奇、胡俨、黄淮为首的文臣们,则旗帜鲜明的支持《男儿当自强》当国歌。/p
原因无他,因为这首歌,在万千百姓中,更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p
如此,文臣武将,阵营鲜明,争论激烈,不肯退让,各说各的理。/p
但武官们向来读书不多,嘴笨,想在嘴皮上和一帮文臣讲道理,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p
所以没过多久,武官们开始骂娘跳脚,甚至捋了捋袖子,想动手。/p
朱棣终于出面叫停,一锤定音:/p
“诸位臣工,无需再争论,朕已经明了你们的心意;”/p
“朕已有决断:朕曾言《精忠报国》为我大明国歌;然思虑再三后,朕决定《男儿当自强》定为我大明国歌;”/p
“把《精忠报国》定为我大明军歌!”/p
“国歌,要求凡我大明子民,上至六十老者,下至八岁海通,都要会唱!”/p
“军歌,要求凡我大明将士,不论职位高低,都要会唱,尤其冲锋陷阵时,更要放声吟唱!”/p
“诸位臣工,朕如此决断,可好?”/p
“陛下圣明,臣等叹服!”/p
文武百官皆心悦诚服。/p
因为如此安排,确实皆大欢喜。/p
忽然,太监涂德海有些失魂落魄的递给朱棣一个奏折,道:/p
“陛下,河南布政使杨浩然冒死上奏,河南特大洪灾!”/p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3477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3477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32章 国歌军歌)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海角思路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