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131章 古代建筑(2/3)

文/莫鞑
我在北大学考古 | 本章字数:1849  | 我在北大学考古txt下载 | 我在北大学考古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家族俱乐部重生之最强仙尊催眠狂想曲-明星篇我的天尊妈妈(全)刑警荣耀乡野小神医人脑黑客说说我和妈妈的第一次神女赋(林清雪版)美味佳肴(秀色文)共享时代(催眠)知命难料桃花春
福的休克过去了。

因为跟李仰松先生有了这样一个不算约定的约定。

苏亦下课以后到图书馆,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借阅他的相关论文,如《云南省佤族制陶概况》,《考古通讯》1958年2期;《佤族的葬俗对研究我国远古人类葬俗的一些启发》,《考古》1961年7期。

此外,还有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兼谈对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考古》1964年4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住俗—兼谈仰韶文化大房子的用途》,《考古》1964年8期。

甚至还有一些汪宁生的相关论文。

在五六十年代,相关的民族考古论文并不算多。

可以看的,也很少。

一个下午的时间,苏亦就能把这些东西给翻完。

前世,苏亦曾经看过李仰松先生参与编写的《佤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也看过他自己编写的《20世纪50年代西盟佤族社会历史调查》。

这些书是了解云南佤族最为重要的资料。

甚至,翻看这些论文以后,苏亦也去借阅林耀华先生的相关著作。

虽然在图书馆泡了一整天,但苏亦也没有萌生要写相关论文的想法。

已故的台湾史学家就曾经对在学术研究上,通与专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问题上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学术上,通与专是看个人的。有人愿意是专家,他不想“通”,对“通”没有那种意识。有人故意学“通”,那种是很虚的通,许多抽象的废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尤其是现在用西方各种理论的名词,人家也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我想真正求通,是在专中求通,通中求专,两者分不开。没有具体研究,通什么呢?一到具体研究就进入专的领域。这专不是就事论事,要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看左右,把有关的都联系起来,那就是专中有通,通中有专,不能空谈专与通。

对待这个问题,宿先生也曾经提过自己的要求。

就是让宿白他们几个弟子发文章的时候,要慎重。

入学的第一个周,在宿先生家里做客,宿先生就曾经说,“以后你们发文章的时候,不要忘了你们是我宿季庚的弟子。”

这话,在苏亦看来,完全就是针对自己的。

因为他在粤博实习的时候,就撸出两篇文章了。

石峡稻作遗址的论文被文物收录,而关于遗址博物馆的论文则被考古收录。

这两篇文章都被国内考古行业内两大期刊收录,按理说应该觉得高兴才对,然而,宿先生偏偏就不高兴。

或许他在私底下偷偷高兴了却没有说。

反正,宿先生是不鼓励这种现象的。

是苏亦发的文章内容不好吗?

并非如此。

然而,苏亦的这篇文章研究方向却偏了,跟佛教考古啥关系都没有,偏到十万八千里,普通的本科生发没有问题,或者其他导师名下的研究生发也没有问题。然而,苏亦他们发问题就挺大。

属于不务正业。

从这点来说,宿先生是极其爱护自己的羽毛的。

所以,苏亦涉略极广,啥都好奇,啥都想学,但除了实习那段时间快枪手似的赶出来两篇文章外。其他方向,他的不写。

不然,按照他前世的习惯,有那么好的机会水论文,他肯定不会放过。

现在嘛。

他很好克制这种yù_wàng。

从内心深处,苏亦也认同宿先生的想法,论文要么不发,一发就要有目的性。不要东一个榔头西一个榔头,啥都想研究啥都要去涉略。以前他或许会干现在嘛,不想干了。除非那种去构建一个学术体系学术思想的论文。比如他在农业稻作遗址方面的研究,以后就不停发文章,不断的深入。然后不断的给自己的主张添砖加瓦,毕业的时候,还可以去学术碰瓷,去跟别人论战。只要赢了,就是颠覆选手,完全就是靠颠覆前辈的观点上位。

不过这样作,要不了几年,他就变成一个学阀。

既然不干这样的事情,短时间内,苏亦只能克制自己发文章的冲动。

主要是他前世读研的时候,研究的是公共考古,这方向太虚。弄不出啥东西,后面转入民族考古的坑,博士论文还没有弄出来,就回到现在了。

所以前世读了那么多年的想法,苏亦连自己的学术主张都没有。完全就是一个万精油选手。现在,如非必要,他也没有啥好写的。读研这几年,除非佛教考古方向的文章,其他方向的。苏亦觉得自己尽量不去碰触。

或者说,等他闯入偌大名头以后再说。

现在嘛。

不着急。

按照张爱玲的说法,出名要趁早的话,苏亦这个年龄段已经够早了。

再早就没有必要了。

就这样,苏亦也开始上宿白先生的第一节课了。

不过不是宿先生讲述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而是古代建筑。

五十年代的时候,北大考古专业聘请梁思成先生过来讲述古代建筑。

然而,当时梁思成先生社会活动太多,本人太忙。

并没有来北大讲多少节课,大部分的情况都是由宿白先生在代课。

所以,从五十年代开始北大古代建造的课堂都是由宿白讲。

1924年7月,燕园(原燕京大学校园,现为北京大学校园)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当时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

状态提示: 第131章 古代建筑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第131章 古代建筑(2/3) 返回《我在北大学考古》目录下一页:第131章 古代建筑(2/3)(快捷键→)

推荐阅读人间罪恶假太监:女帝看破后,我天天被重用假千金算命火遍全网,家人哭惨了蛇骨阴香星能玩家请勿遵守规则规则怪谈:嘘!他不是人上嫁全职高手之落第骑士年代锦鲤文的炮灰大嫂重生了全家偷听我心声后,把女主嘎了激荡年代,我为祖国守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