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鄂,的确和姜至是老乡,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父亲早亡,一个寡母将他艰难拉扯大。
可惜那些传说中寒门贵子的故事并未发生在他的身上,出于省钱和工作考虑,他最终选择了师范院校,为人孤僻木讷的他最终被分到了文兴镇上。
就比姜至早来一年。
在姜至以前那段经历中,两个失意的年轻人慢慢成了很好的朋友,不说相依为命,至少在那段艰难的时光里也曾相互扶持走过。
也正因如此,姜至才会对戴鄂多了几分刻意的结交。
在校门口的小吃店,对米粉多了几分警惕的姜至要了一碗稀饭,两个白馒头,弄了点泡菜。
戴鄂要了一碗米粉,姜至想起一个曾经的故事,又要了两根油条,笑着对戴鄂说道:“试试,用油条浸在米粉的红油里,味道很不错的。”
戴鄂将信将疑地夹了一根油条一试,眼前一亮,“嘿,还真是!”
姜至微微一笑,眼前的一切,恍如昨日。
一顿早饭,戴鄂吃得满意舒坦,等他起身,姜至已经抢先结了账。
于是戴鄂在微微迟疑之后一咬牙,看着马路斜对面的菜市场,“我宿舍开火了,我!”
姜至扭头看了他一眼,笑着道:“好啊。”
“那我们先去买菜吧,买了放宿舍再去弄网线的事情,晚了菜就不好了。”
和大多数小镇一样,镇上也有个综合市场,临街的铺面卖些干杂、水果、烟酒,往里进就是卖肉、卖菜的区域。
因为是乡镇,还有许多前来卖菜的农民,没有固定摊位,就在各处空地扯个蛇皮袋子或者两个箩筐一放就是一个小摊,市场管理方收个一块两块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戴鄂很懂行地对姜至说道:“这些农民的菜品质参差不齐,价格随口乱喊,我一般不买。”
说着带着姜至穿过这些农民的小摊,走到一个固定摊位前,拿起一个红椒,用蹩脚的蜀州话道:“这个好多钱?”
摊主看了他一眼,“八块。”
“这么贵,便宜点噻!”
“小本生意,不得乱说,本来就不赚钱!给七块五嘛!”
“七块,我买两斤!”
“行嘛行嘛!”摊主扯开塑料袋开始帮忙装起来。
交了钱接过袋子,戴鄂扭头得意地朝姜至一挑眉毛,“怎么样,厉害吧?”
姜至扯了扯嘴角,“你还觉得你赚了?”
戴鄂一愣,旋即明白过来姜至的意思,微恼道:“那你来一个!”
“既然你主动要求,那我就教你一招吧。”姜至拍了拍戴鄂的肩膀,“好好学着。”
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了!
姜至看着前方,目光逡巡一遍,默默走到一个摊位前,一个提着大布袋子的大妈正好也在买红椒,她选了选,拿起一个看着摊主,“这个咋卖?”
摊主看了她一眼,“七块,称点哇?”
戴鄂神色一滞,脸色肉眼可见地就红了起来。
大妈嘴巴一瘪,“隔壁摊摊才卖四块,你这纯粹是乱喊价。”
摊主语调登时一提,鄙夷道:“四块!四块你买到了我跟你信!”
戴鄂见状微微有些紧张,撞了撞姜至的肩膀,小声道:“他俩不会打起来吧?”
姜至扭头白了他一眼。
那边,大妈怡然不惧,淡定地开始挑起了毛病,然后回了个四块五的价。
摊主直接冷笑拒绝,说跑遍整个市场都买不到。
然后在一番拉锯过后,在戴鄂目瞪口呆中,两人以五块钱的价格成交。
姜至轻咳一声,走上前,“我也买两斤。”
摊主愣了愣,只好将塑料袋递给了姜至。
以五块钱一斤的价格买了两斤左右,姜至得意地看着戴鄂,晃了晃手中的袋子,“听过一句话吗?跟对了人,才做得好事。如何?”
戴鄂脸色平静,“厉害倒是厉害,学我也学到了,但是有个问题。”
戴鄂看着姜至,也拎起自己手中的袋子,“我们两个人,买这么多红椒干啥?”
姜至的笑容凝固在脸上。
菜市场里,往来穿梭的行人中,他俩一人拎着一袋红椒相对而立,就像是偶遇到一起的朋友,而不是两个把同一份菜买了两遍的傻子。
“咳咳,买多了就多吃点,红红火火,挺好的。”
装哔未半而中道破功的姜至尴尬地笑了笑,搂着戴鄂的肩膀,“走走,我们去买别的。”
一切自然而然,就像多年前一样。
戴鄂微微愣了愣,笑了笑,也没有多说什么,他感觉跟姜至还挺投缘的。
有了姜至先前的打样,戴鄂也学乖了,就跟在那些大妈身后,买菜买肉,买得开心快乐。
然后快乐着快乐着,他就不快乐了,眉头皱起,唉声叹气,似有心事。
姜至疑惑道:“这又是咋了?红椒可以吃两顿嘛!”
“不是红椒的事。”戴鄂叹了口气,“就是忽然想起自己先前多花了好多冤枉钱啊!”
姜至闻言微微抿着嘴,没有嘲笑。
他知道戴鄂的家境连普通都算不上,他的老娘艰难将他拉扯大很不容易,他如今每个月的工资绝大部分都是存起来,为的就是能想办法早些将他的老娘接过来享福。
是的,这个在许多新教师看来是“发配之地”的地方,对戴鄂那位在地里刨了大半辈子口粮的老母亲来说已经算是享福了。
姜至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你换个角度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25940/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2594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十一章 两个傻子)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知墨守白谢谢您的支持!!
